当然,康熙也并非所有朱批都简洁,曹寅病重,李煦为曹寅病重请皇帝赐药的奏折,康熙的朱批洋洋洒洒一大段。曹頫上一个请安折子,康熙也朱批了很多话。曹頫奏江南蝗灾情形,康熙也有一段朱批。
张铁宝认为,皇帝朱批奏折是根据不同事情进行批示。如果皇帝认为没有必要发指示另行处理,就写“知道了”“是”等简洁的话,但若还有其他事情要办,他就会一一写明,所以朱批的内容也跟奏折内容有关。
除了与曹家有关的奏折,康熙批复其他奏折时是怎样的呢?其他皇帝也会说“知道了”吗?记者在南京图书馆找到了《清代皇帝御批真迹选》(简称《真迹选》),分三册选用了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亲自批阅的朱批奏折。
康熙真的很爱批“知道了”
记者发现,在收录的90件康熙朱批奏折中,苏州织造李煦等人的小密折比较多,有25件康熙都写了“知道了”的朱批。
如李煦奏报接任两淮盐差日期并进贡冬笋折,写道:“今秋奉旨,兼受两淮盐差,愈深感激……并有冬笋糟茭白进呈……”康熙的朱批是:“知道了。凡苏州来的各行人等,倘有多事者,尔察明即当奏知,不可少懈,不时访访才好。”(注:奏折原文无标点,编书者加)
又比如李煦奏请圣安并报扬州冬雪粮价及进呈晴雨册的折子,康熙的朱批还是以“知道了”打头,后又写道:“尔亲手写的折子,打发回去,恐路中有所失落不便,所以不存了。尔还是打听是什么话,再写来,密之,密之,密之!”
年羹尧为妹妹封贵妃谢恩,雍正帝朱批“知道了”
看过《甄嬛传》的人都知道年羹尧的妹妹是雍正的妃子,在《真迹选》中,记者就看到了年羹尧为妹封贵妃谢天恩的折子:“……奴才妹妹蒙圣恩册封贵妃,一家荣宠……叩头谢恩……奴才惟有益加勉励小心谨慎……”
不过,雍正的批复看上去有些“不解风情”:“知道了。一切总仗不得。大丈夫汉,自己挣出来的,方是真体面。勉之。”
记者留心数了一下,在《真迹选》中选录的69件雍正朱批中,雍正只有8次朱批“知道了”,其余多是“卿所奏,朕皆知矣”“览卿奏之矣”等话。从朱批中看得出,雍正勤于政务,批阅奏章的文字多,内容丰富,有的多达三四百字。
清代奏折制度的形成和完善,都是由雍正完成的。雍正朝以后,奏折经皇帝朱批后,在发还具奏人遵行之前,照例要由军机处抄录一份,以供有关衙门传抄执行和存案备查,称为“录副奏折”,简称“录副”。雍正朱批大量为行书,也有行草夹杂之作。
而与雍正相比,乾隆虽墨宝较多,《真迹选》中也只收录了56件。乾隆御批文件的字数,与雍正相比也少得多,多是一两句话。他的朱批中也出现了“知道了”。
朱批和皇帝的文化、经历有关
历史专家马渭源说,不同皇帝批复奏折不同,除了与奏折内容不同外,跟皇帝的个人文化程度和经历多少有关。
从历史上的帝王来看,一般开国皇帝相对文化程度低,到了后面即位的,文化程度比较高。一般在第三代、第四代稳定以后,朝廷各方面的制度形成一定规矩。
就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来说,对他们奏折写朱批的不同“风格”,马渭源做了这样的推测:
“康熙好学,很多规制都是康熙时期定的。当时也没有规矩定怎样批阅奏折,他人比较聪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但因为事情处理比较多,所以批复奏折可能会相对简单一些。而雍正是篡位的,他的内心是很虚的,对书面的东西比如奏折,要做比较详细的考证,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所以奏折的朱批也会非常多。再看乾隆,他其实人比较懒,文化程度不高,但凑个热闹,装作很有文化水平,他的文才是被后人吹捧出来的,所以批阅奏折字数少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