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安忆:“点击率时代”让文学变得虚无

时间:2013-07-24 09:40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钟琳 点击: 载入中...

  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第24届香港书展,今天落下帷幕。今年香港书展的主题是"从香港阅读世界--阅读,令世界美好",展览期间总共有560家来自30个国家及地区的参展商,展示了各类书籍及电子书刊。


  "香港书展最大的优势是人",对比台北书展约50万、上海书展约30万的人数,香港每年近100万的人流量不可小觑。书展主办方香港贸易发展局表示,预计今年书展的入场人次可突破100万。这一数字将于今天公布。


  香港书展以往的人气重头戏--名家讲座,在今年也同样名家济济。内地作家王安忆、吴稼祥、安意如,台湾作家张大春、舒国治和席慕容,香港作家陈冠中、李欧梵、潘国灵等,再加上鲜少在公开场合发声的王家卫导演,一众名家齐聚一堂。


  作为"香港书展之友"的王安忆再一次来到现场,选择"当文学遇上书"作为主题演讲。王安忆的写作历程基本上与文革以降的当代文学史重合,一直以来,她亲历并感受着文坛的悉数变化。作为一个"经历者",她的所谈触及出版界和文坛的"新旧变更",言谈中有见证更有唏嘘。当被问及当下再普及不过的电脑阅读及写作时,王安忆笑言自己一直不喜欢机器,更不相信有人能在电脑上看完一本完整的书。"电脑、苹果手机这些东西很可能会改变物种,人们在地铁上看,吃饭也要用,太可怕了。"王安忆说。

 

 

  谈市场介入:"文学似乎变得非常虚无"

 


  王安忆在讲座中分享了当代文坛"评价体系之变",作为经历者的她深有所感。首先她指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的市场是比较后起的,由文学批评负责评价作家的写作。王安忆将中国新世纪文学起步的阶段称作"幸运的"."当时有一个非常健康、有生机的文学批评在同步进行,随时随地告诉我们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可以做得更好。我个人觉得,当年的市场非常正常。"王安忆指出,这个时候的印量没有歧义,印量好的基本算得上是站得住脚的作家。


  到了媒体介入的阶段,媒体开始影响市场,这时反馈出来的印量也就不那么真实了,甚至会让人误入歧途。"媒体喜欢新鲜热闹的事物。在媒体介入之前,读者还是很耐心的,依靠自己的感觉和认识,慢慢读一本书,然后做出评价。媒体一旦进入之后,立刻和出版社的营销结合在一起。"王安忆说。


  最后也是目前最让王安忆担心的是"点击率"阶段。"曾经,读者和作者的关系有点像知己。这一批人喜欢你的书,另外一批人喜欢他的书,之间的关系是隐蔽的。而现在的点击率让这之间变得直接了,但是我怀疑,作者从中怎么知道读者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对于"点击率时代",王安忆庆幸自己不是生于这个时代,也早已拥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最初的写作中,作者有许多经验和欲望想要读者了解,其中除了分享,还包含一种价值。为什么由你来分享而不是别人,这其实是有个价值的,由作家的高度来区别。这对于作者的要求就是提高自身价值。而现在,一切都变了,作者只需要知道读者要什么。在这么一个无节制非常敞开的环境下,我们每个人都恐慌。文学似乎变得非常虚无,似乎不知道文学是什么。我现在都怀疑一个年轻的写作者是不是真的热爱文学。"王安忆说。

 

 

  谈读者介入:"更愿意让读者成为隐形存在"

 


  随着网络媒体的介入,作家跟读者之间的关系有了巨大的变化。王安忆认为,当读者和作者用点击率连接起来之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的不同。再加上媒体的营销和造势,读者的喜好开始不断被暗示。作为一个传统作家,对于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王安忆是非常矛盾的。"一个作者,当你想到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放在抽屉里不会有任何人看到,真的很沮丧。池莉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她说即便是林妹妹写的东西也是给宝哥哥看的。作者总是要有一个假想的读者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读者,能不能写下去都是一个问题。"


  作家是不是要和读者保持非常紧密的关系?王安忆坦言:"我尤其惧怕那样的读者--告诉我他的故事,并让我要把它写出来。"她还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我曾经遇到一个老人,和他聊天之后,我把他的故事写成《阁楼》这部作品。他看到之后专程来找我,我觉得很尴尬,最后也没敢见他。其实我内心很感激他为我提供这么好的小说素材,但我作品里面写的不仅是他的故事,另外我也怕他对我有所期望。也许这就是作家和读者的关系,我觉得更多的感觉是尴尬,所以我更愿意让他们作为一个隐形的存在。"王安忆说。

 

 

  对话  上海不够浪漫,它很"现实"

 


  南方日报:您有没有特别喜欢的香港作家?


  王安忆:我在很多年前,就很尊敬香港的一个作家,那就是西西。她在香港过着极其寂寞的生活,很安静地写作,让人觉得她离香港非常远。但仔细想想,好像只有香港这个地方才能出西西这样的作家。香港其实是闹中取静的地方,西西就是可以在其中找到静谧的作家,不像有的人会把自己丢失。她自己创建了一个安静的世界,她的作品融合其中。同时西西也是非常现代的作家。


  我还喜欢香港的另一个作家钟晓阳。还有李碧华,她是一个有着奇思异想的作家,她的思路和我们很不一样。我觉得香港作者都在骨子里有这自己的独特性,和大家不一样。


  南方日报:提起您很多人都会想到上海书写,您会把自己视作城市写作者吗?


  王安忆:我想我被认为是上海写作者不是自觉不自觉的问题,更多的是无可选择。对一个作者来说,你生活的地方一定是你书写的背景。我一直在上海生活,中间离开过几年,但很快就回去了。


  我是一个写实派的作者,要写故事首先就要营造一个环境,一个舞台的背景,这个背景一定就是上海,所以我别无选择。你让我自己去挑选,我不一定会选择上海,因为上海不够浪漫,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上海,就是"现实".我蛮喜欢在香港生活的,我觉得自己有抵抗物质和消费的能力,像西西的抵抗力就很强。

 

 

  书展印象  电影成作家讲座"高频词"

 


  在备受关注的王安忆讲座中,她谈及自己的写作和出版道路。对于正处于风口浪尖的《小时代》,她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这是一个躲不开的话题,甚至将来的文学史也会对它所引发的现象有所反映。王安忆认为,电影对文学的介入随着时间自然而然地发生,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她调侃自己对影视的态度还谈不上开不开放,全因自己的"机会还太少".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专访薛忆沩:作家需从整个人类文明里吸收营养
  • 作家王蒙:孟子的“浩然之气”实际是文化自信
  • 作家梁晓声谈阅读:读书的人多起来是好事
  • 著名作家贾平凹:文学永远关心的是人本身
  • 大学中写作课非常边缘 其实可大有作为
  • 大学中写作课非常边缘 其实可大有作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