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龙镇出土的文物
代至两宋间,扼"沪渎"之口的青龙镇盛极一时,被誉为"东南巨镇",成为长江三角洲着名的对外贸易港和商业重镇
初春季节,踏着露珠来到沪郊青浦区白鹤镇境内的"旧青浦",探寻上海最早对外贸易港——青龙镇遗址。
陪同的当地朋友老曹介绍:相传,三国吴大帝孙权曾置青龙战舰于此,大规模地训练东吴水师,所以后来得名青龙镇。在六朝时期,这里靠近吴淞江河口,梁简文帝的《吴郡石像碑记》说:"松江之下,号曰沪渎。"当初,吴淞江下游布满称为"沪"的渔具,南朝顾野王的《舆地志》谓:"插竹列海中,以绳编之,向岸张两翼,潮上而没,潮落而出,鱼蟹随潮碍竹不得去,名之曰扈"("扈"因在江河中使用,后来被加上三点水,即简化字"沪"的繁体);而那呈喇叭形的河口又唤作"渎",故谓之"沪渎".东晋袁山松在附近修筑的海防城堡,也由此得名"沪渎垒".到唐代,由于"沪渎"常作为河流名称出现于诗文中,渔民们为避免概念混淆,遂依据"沪"那"断鱼蟹之退路"之功能,将其改称为"簖",陆龟蒙的《渔具咏》序提及:"沪,吴人今谓之簖。"在唐代至两宋间,扼"沪渎"之口的青龙镇盛极一时,被誉为"东南巨镇",成了长江三角洲着名的对外贸易港和商业重镇。
随着千百年来地理环境的巨变,它原先的风貌早就荡然无存
徜徉于一条约200米长的石板路,我和老曹端详着两旁斑驳的老房子和冷清的小店家,企盼从中发现一点青龙镇的痕迹。然而,随着千百年来地理环境的巨变,它原先的风貌早就荡然无存,曾经的繁华犹如烟云。一阵惆怅之后,只好踱进茶室,几位老人兴致勃勃地侃起了关于古镇的各种民间传说,并叹息:"在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尚有石牌坊等遗迹多处,如今仅剩历尽沧桑的青龙塔和酒坊桥,让人发思古之幽情。"
品茗闲聊,几个钟头很快就过去。老曹带我前往青龙寺,他在路上详细地叙述:青龙寺于唐代天宝二年(743年)始建,初名报德寺,俗称青龙寺,占地数十亩;长庆年间该寺造七级宝塔,即青龙塔,后曾更名隆福寺、吉云禅寺。在悠悠岁月中,寺塔屡经毁建。到解放初,青龙寺只留下清代重建的两进殿宇,青龙塔仅剩宋代重建的砖身。1992年有关部门对青龙塔进行了修葺,接着青龙寺也重新修复开放。
巍峨高耸的青龙塔蓦然映入眼帘,目睹着它的雄姿,我不由陷入了深思。
老曹在一旁叙述:"据志书上说,青龙塔还曾是青龙镇的导航标志,对引领海舶顺利进出港口发挥过不小的作用呢。"
我听后感慨:"青龙塔从前的这种特殊作用,正向人们揭示了青龙镇兴衰的奥秘……"
吴淞江古称松江,又名松陵江、笠泽江,河口段曾"宽二十里",乃震泽(即太湖)东泄的主干水道。唐代天宝五年(746年),吴淞江下游南岸的聚落演变为青龙镇,镇东临海水面辽阔,具备良港条件。随着太湖地区经济的发展,青龙镇凭借居于江海要冲的优越地理位置,应运而兴跃为"浙西大港".唐代不少诗人都留下了与之相关的作品,如白居易的《淞江观鱼》云:"震泽平芜岸,淞江落叶波。在官常梦想,为客始经过";杜牧的《吴淞夜泊》云:"清露白云明月天,与君齐棹木兰船。风波烟雨一相失,夜泊江头心渺然";皮日休的《沪渎》云:"全吴临巨溟,百里到沪渎。海物竞骈罗,水怪争渗漉".青龙镇在长庆年间已很兴旺,苏州一带贡物均由此转口北运;大中年间,倭国(日本)、新罗(朝鲜古国)的海舶常进出港口,日僧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也记录了由此登船归国的过程。
北宋时青龙镇更胜唐代,已是远近闻名的国际性港口
在五代时期,青龙镇为吴越仅有的通商海口,对外与日本、高丽(朝鲜古国)、契丹、大食(伊朗)都有贸易往来,还从大食输入了"锰火油".及至北宋,青龙镇更是热闹非凡,并于淳化二年(991年)正式设镇,由水陆巡检司及镇将负责守卫、巡逻,兼管财政;景佑年间,由文臣理镇事,嗣后官麟、镇学、监狱、官仓、茶场、酒务等相继建立;政和年间,设类似海关的"市舶司",管理中外商船的税收。北宋陈林的《隆平寺藏经记》提及:"青龙镇瞰松江之上,据沪渎之口,岛夷闽粤交广之途所自出,风樯浪楫,朝夕上下,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这说明,当初福建、广东、广西乃至越南的海舶,都常泊于青龙镇;日本、高丽也仍有舟至此。北宋嘉佑七年(1062年)所刻的《隆平寺灵鉴宝塔铭》中,记载航运繁忙的情形就更明白:"自杭、苏、湖、常等州日月而至;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岁二三至;广南、日本、新罗岁或一至。"可见,那时青龙镇更胜唐代,已是远近闻名的国际性港口。
由于青龙镇颇具都会气象,北宋应熙面对它几乎陶醉,他曾倾情写下一篇《青龙赋》,其中赞叹:"粤(越)有巨镇,其名青龙。控江而淮浙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平分昆岫之蟾光,夜猿啼古木;占得华亭之秀色,晓鹤唳清风,咫尺天光,依稀日域。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富东南之物。讴歌嘹亮,开颜而莫尽欢欣;阛阓繁华,触目而无穷春色。宝塔悬螭,亭台驾霓。台殿光如蓬府,园林宛若桃溪。俪梵宫于南北,丽琳宇于东西。绮罗簇三岛,神仙香车争逐;冠盖盛五陵,才子玉勒频嘶。杏脸舒霞,柳腰舞翠。龙舟极海内之盛,佛阁为天下之雄。腾蛟踞虎,岳祠显七十二司之灵神;阙里观书,镇学列三千余名之学土。其名龙江楼、四宜楼,随寓目以得景;胜果寺、圆通寺,遗俗虑以忘忧。传王叟之升仙,土台犹在;着沈光之显迹,石刻堪求。至若亭纳薰风,轩留皓月,千株桂子欺龙麝,万树梅花傲雪霜。观汹涌江潮之势,浪若倾山;寻芳菲野景之奇,花如泼血。风帆乍泊,酒旆频招。醉豪商于紫陌,美女于红绡。凝眸绿野桥边,几多风景;回首西江市上,无限逍遥。奇哉圣母池,异矣观音庵……"那时青龙镇的街市繁华和建筑恢宏,文中描绘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