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地标中的闻一多

时间:2013-11-07 08:46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闻一多

 

  湖北,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长江北岸、望天湖畔闻家铺;云南,昆明市翠湖北岸、西仓坡。这两个地方标注了一个伟人的生和死,一个中国近代史上的诗人、学者、民主斗士的起点和终点。让这两个地方成为一种光荣的人,就是闻一多先生。

 

 

  一个游子的乡愁

 


  大多数人应该都知道闻一多先生辉煌的终点,这个为中国争民主的勇士,面对专制独裁政权,面对1946年昆明城内的腥风血雨,面对诽谤、诬陷、暗杀的威胁,在为四天以前刚被暗杀的着名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拍案而起,泣血呐喊,一篇充满血性的《最后的演讲》成千古绝唱。当天下午,在昆明翠湖北岸的西仓坡偏僻小巷内,早已埋伏好的特务们前后夹击,闻一多先生因言被杀。那愚蠢残忍的几枪,让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对国民党政权寒了心,国家已经混乱到向一个知名教授打暗枪的地步。杀闻一多,实乃杀苍生,杀民心。枪响之时,闻先生离自己的家仅有十来步之遥。这是他颠沛流离、四海为家的短暂生涯中最后的家。


  望天湖和翠湖,相隔数千里,有闻一多先生的两个家,中间是一条不归路。望天湖是长江中游地区无数个泄洪湖之一,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翠湖是昆明城内一个盆景式的小湖,玲珑剔透、绿树掩映。从闻先生在西仓坡西南联大的教授宿舍步行五分钟,就可到翠湖边。不知道先生当年是否从此湖想到了彼湖。但在他早年的诗歌《故乡》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游子的乡愁:


  先生,先生,你为什么要回家去?


  世上有的是荣华,有的是智慧。


  你不知道故乡有一个可爱的湖,


  常年总有半边青天浸在湖水里,


  湖岸上有兔儿在黄昏里觅粮食,


  还有见了兔儿不要追的狗子,


  我要看如今还有没有这种事。

 

 

  闻一多故居已片瓦不存

 


  2013年中秋假期,笔者在湖北作家陈应松兄和诗人田禾兄的陪同下,从武汉驱车去黄冈浠水。路上诗人田禾说鄂东地区不仅地灵人杰,还出桀骜不驯的造反者。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有三人是黄冈人,还有人所共知的“将军县”红安,文人科学巨匠也群星闪耀,李四光、闻一多、胡风、叶君健等。应松兄补充说,鄂东地区是山区,人犟,有反骨;打压愈甚,反抗愈烈。于是我们就理解了当年的闻一多先生,明知道特务的枪口已经在暗中瞄准了他,他仍然挺身而出,用生命与鲜血扞卫自己的民主信念和一个文人知识分子的尊严及骄傲。


  浠水县和中国多数县城没有多少区别,但它有一座闻一多纪念馆和闻一多中学,就显得有人文气息了。不过,这可贵的气息,需要有心人细心寻觅。


  我没有想到闻一多先生的故居如今已经片瓦不存。在巴河的望天湖畔,当年的“闻家新屋”原址只剩下一片撂荒的土地,荒草丛生,丘壑无序。远处的望天湖依然可见“半边青天浸在湖水里”,当地人介绍说,此湖和长江相通,过去曾千人撒网,渔舟竞渡。想必当年十来岁的闻一多负笈去武昌求学,就从这里登船,离别家乡。


  浠水县的闻一多纪念馆有一个“闻家新屋”的模型,从模型想当年,“闻家新屋”其气派之恢弘,着实令人惊讶。根据当地资料记载,闻一多先生的祖父闻佐淕在宣统年间家业兴旺,已有儿辈四人,孙辈二十七人,又是四世同堂,于是买下望天湖畔这块宝地,占地约二十亩,一气造了四重(四进)庭院,大小房间九十九间,连天井都有四十八个,四周还建有围墙、大栅门。规整有序,礼法严谨。房屋坐东向西,房前有宽敞的打稻场,稻场前是口水塘,水塘下面是稻田,稻田前方才是浩瀚的望天湖。当地人说这地方风水极好,后面靠山,前面连湖,又是新盖的,因此人们称之为“闻家新屋”.闻一多的父亲在家行二,分得右手边房屋的前三重,闻一多住在首重靠近大门的第二间,推开窗户便可望见近前的田园风光、兔狗嬉戏,远处的万顷碧波、白帆点点。他在清华上学时,因为每年暑假都要回家两个月,并在此潜心读书,便将之命名为“二月庐”.闻先生在其同名的一首诗中写道:


  面对一幅淡山明水的画屏,


  在一块棋盘似的稻田边上,


  蹲着一座看棋的瓦屋--


  紧紧地被捏在小山底掌心里。


  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读书做学问处。闻一多先生年轻时对自己的阅读生活描述颇为精当:“所居室中,横胪群籍,榻几桓满。闲为古文辞,喜敷陈奇义,不屑屑于浅显。暇则歌啸或奏箫笛以自娱,多宫商之音。”有几人听过闻一多先生唱歌吹箫呢?我没有在任何相关资料上看到过。望天湖的湖水肯定是听闻过了。

 

 

  文天祥是浠水闻氏家族先祖

 


  浠水的闻氏家族渊源深厚、谱系繁茂。我们在闻家铺一闻姓人家中看到一本五次续修的《闻氏宗谱》,全书共二十八卷。据史家考证,浠水闻氏是文天祥的后裔无疑。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修《闻氏宗谱》载:“吾族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即文天祥)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道潜逃于蕲(即今浠水)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闻一多先生的堂侄闻立法先生考证出逃到浠水的闻氏始祖良辅就是文天祥的次子文佛生。从浠水闻氏第一世闻良辅到闻一多,已二十世矣。给我们看《闻氏宗谱》的那家人,是闻一多的侄亲,最小的一个姑娘已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她说自己是闻一多先生那一辈的第六代了。


  闻一多先生在1917年于清华岁月里写的一则《小传》写道:“先世业儒,大父尤嗜书,尝广鸠群籍,费不赀。筑室曰‘绵葛轩',延名师傅诸孙十余辈于内。时多尚幼,好弄,与诸兄竞诵,桓绌。夜归,从父阅《汉书》,数旁引日课中古事之相类者以为比。父大悦,自尔每夜必举书中名人言行以告之。”他还分析了自己的性格:“所见独不与人同,而强于自信,每以意行事,利与钝不之顾也。性简易而康爽,历落自喜,不与人较长短;然待人以诚,有以缓急告者,虽无赀,必称贷以应,好文学及美术,独拙于科学。”可以看出,闻一多出生在一个典型的耕读传家的乡绅家庭。这样的家庭,是中国乡村社会的主流,传递的是中华文明的“正能量”.难能可贵的是,他幼时上的是经过改良的新型私塾,既读四书五经,也学算术、博物、美术。这家私塾也是现在闻一多中学的前身。辛亥革命前夕,闻一多不过十一二岁,也可读到《东方杂志》和《新民丛刊》之类的进步书刊了。这样一个博闻强记、聪颖过人的孩子,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学,人家自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梁实秋是闻一多的同学兼好友,他说:“闻一多的家乡相当闭塞,而其家庭居然指导他考入清华读书,不是一件寻常的事。”1912年,清华在湖北只招四名留美预备生,仿佛是上天要成全闻一多,清华的作文题目就叫《多闻阙疑》,那时闻一多还叫闻多。可以想象当时那个才十三岁的少年看到题目时会心一笑,下笔如有神助了。


  自此,胸怀大志的少年从望天湖起航,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的足迹遗留在北平、美国、上海、南京、青岛、武汉、长沙、昆明等地,他的身份从留美预备生、芝加哥美术学院留学生,到回到国内后的诗人、学者、教授以及总是走在游行队伍前面,在数千人大会上振臂高呼的民主斗士。但不管如何,他还是走不出望天湖畔滋养的精气神韵。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闻一多唯一一次服软
  • 闻一多曾谈妻子:你一去了,我就同落了魂一样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