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官山”汉墓葬俗特殊:木椁铺满棕垫

时间:2013-12-18 08:56来源:成都晚报 作者:滕杨 点击: 载入中...

  15日下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通报了今年成都最为重大的一个考古发现:在金牛区天回镇、成都地铁三号线建设工地的“老官山”汉墓,经过一年多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一批重要文物:其中,920余支(编号数量)西汉竹简,经初步分析,内容为九部医书,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另外还出土一尊人体经穴漆人像,系国内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据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此次出土的重量级文物或将在即将揭幕的成都博物馆新馆展出。


  去年7月至今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汉墓进行了一年的考古发掘。据介绍,此次共清理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出土遗物总计620余件(不含上述简牍),其中漆器240余件、陶器130余件、木器140余件、铜器(含钱币)100件、玉印1件,另有少量铁器、竹编器、草(棕)编器等。

 

 

  西汉望族墓葬  特殊葬俗属全国首次发现

 


  据悉,此次发掘墓葬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土门社区卫生站东侧,当地俗称“老官山”,已经发掘的四座墓葬分别位于蓉都大道东西两侧。虽然四座墓葬均在早期被盗,墓葬椁室内器物多遭扰乱,但墓葬底箱随葬器物保存较好,位置基本未变。出土的240余件漆器,器形有耳杯、奁、几、盘、盒、俑、马等,有些漆器上有精美的云、龙、鸟等纹饰和文字符号,木俑形态多样,服饰有深衣和裋褐两类,部分俑身上有彩绘和文字。


  关于墓葬年代,其中一个墓葬中出土有武帝时期五铢钱;另外三座出土有西汉半两,其墓葬年代推测在汉景、武时期。尽管墓室被盗,但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重要遗物分析,应是一处有较高身份地位的西汉木椁墓墓地。其中一座墓葬中出土的漆器上有“景氏”铭文,文献记载景氏曾为楚之望族,西汉初年景氏贵族迁至关中一带,后景氏一支又入迁蜀地,墓主或与此有关。


  此次考古发掘的墓葬群中,墓葬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建筑方式为先挖竖穴土圹,土圹内置髹漆木椁,榫卯结构镶嵌而成,木椁外包裹青膏泥,椁室内置葬具及随葬品。其中一座无墓道,平面呈长方形的墓葬尤为特别。在这个近50平方米的墓室中,有一个长7.2米,宽4.5米,高2.75米的椁室,整个木椁满铺棕垫,再用竹木编织包裹棺椁。考古人员介绍,这种特殊的葬俗在我国考古史上尚属首次发现,棕垫至今保存较为完好,更让人惊叹。

 

 

  出土九部医书 或为失传“扁鹊学派经典”

 


  此次出土大量西汉时期简牍为四川地区首次发现,这一发现使成都地区成为我国又一处重要汉代简牍出土地。其中编号M1的墓葬中出土木牍50枚,根据内容初步分为官府文书和巫术两大类。官府文书涉及内容应与汉高祖时缴纳赋税的法令和汉武帝时“算缗钱”有关,这为研究西汉时期赋税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巫术类涉及内容应与妇女求子术和禳灾术有关。编号M3的墓葬中出土的920支竹简,初步分析内容为九部医书,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考古人员介绍,医简分两处存放,根据竹简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可分为九部医书,其中除《五色脉诊》外,都没有书名,经初步整理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侯》《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侯》《脉数》等;此外还有184支(含残简)组成的内容为《医马书》。


  扁鹊学派是战国、秦汉时期在社会上影响最大、享誉最高的学派,汉代着名医家仓公、华佗都是扁鹊学派的学者。在中医史上,扁鹊学派和黄帝学派的地位和影响,一度经历了“戏剧性”的盛衰剧变。

 

 

  经穴髹漆人像  发现最早最完整人体医学模型

 


  与医简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个完整人体经穴髹漆人像。该漆人像高约14厘米,五官、肢体刻画准确,人像身体上用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穴点清晰可见,不同部位还阴刻了“心”“肺”“肾”“盆”等线刻小字。“这虽然是全国第二次发现这样的漆人像,但比此前绵阳边堆山汉墓出土的人体经络髹漆人像更为精致完整。”考古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出土的漆人像应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与墓葬出土的经脉医书相对照,对揭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数量众多的竹简、木牍、漆器、木俑等文物,历经两千多年仍保存完好,是因为很多文物一直浸泡在水中。据专家介绍,四川气候潮湿,木质、竹制物件很难在忽湿忽干的情况下保存完整,此次出土的文物因为长期并一直处于水浸环境,反而得到较好的保存。

 

 

  四部织机模型  或揭开蜀锦最早制作过程

 


  此次发掘中,在编号为M2的墓葬北底箱,出土了四部蜀锦提花机模型,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唯一有出土单位、完整的西汉时期织机模型。四部模型由竹木构成,结构复杂、清楚,部件上残存有丝线和染料;其中一部织机略大,高约50厘米、长约70厘米、宽约20厘米;其他三部略小,大小相近,高约45厘米、长约60厘米、宽约15厘米,推测应是参照原织机制作的缩小模型。随织机伴出有十多件彩绘木俑,根据其不同身姿和身上不同铭文推测,可能为司职不同的织工,应是汉代蜀锦纺织工场实景模拟再现。


  蜀锦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踞织机(腰机)、斜织机、丁桥织机、花楼手工提花机这样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此前在东汉一号墓葬(成都曾家包)内出土的画像石上的织造图,图中妇女投杼织造使用的斜织机是汉丝织业中普遍使用的机具,此次出土斜织机实物模型尚属首次。据悉,考古人员将对模型进行复原,当时的蜀锦制作过程就将完整再现,这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成都发现战国至秦汉乡镇遗址 保存完好
  • 成都青白江600余件青铜器填补古蜀历史空白
  • 三星堆布局也是斜向 为何各地斜向古城这么多?
  • 探访国家级非遗“成都银花丝” 千年技艺引年轻人传承
  • 成都沉落千年古寺重现 证明市中心数千年未变
  • 成都极简史:2万字让你1小时读懂成都4500年历史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