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
《新闻晚报》创立于1999年1月1日,一同创立的还有《新闻晨报》和《新闻午报》。三报的前身是上海滩有名的一张独立老报《新闻报》,新闻报社被合并到解放日报社。彼时,《新闻报》的副总编辑恰为裘新。
由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一手推动,解放日报社调整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报》和《新民晚报》组成文新报业集团,形成上海滩此后十多年两大报业集团的竞争格局。
不讳言,《新闻晚报》的成立是为了制衡《新民晚报》。据晚报一位记者张强(化名)回忆,在当时的报业大会上,裘新常强调,要与《新民晚报》竞争,但“赶上肯定是难的”.《新民晚报》创办于1929年,是中国大陆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家晚报。最辉煌时,它的日发行量曾达到185万份。
2000年,三报独立,《新闻晨报》成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重点培养的都市报。“当时我们的设想是一日三刊,晨报、午报和晚报,按不同的时段来区分读者群,后来实在没有人会在中午去买报纸,所以午报被广电集团拿去做娱乐了。”《新闻晨报》国内部主任秦岭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新闻晨报》作为上海第一张早晨6点上摊的报纸,开辟了上海报业的一个新领域,很快得到迅速发展,发行量一路飙升,年底即扭亏为盈。相比之下,《新闻晚报》就艰难许多。
“晚报没有马上成功。发行量从开始的4万、5万、6万左右,一直艰难地爬到8万。报纸入不敷出。”在记录《新闻晚报》改制的《晚报作为》一书里,这时期的困境被简单带过。
同一时期,全国的报业格局亦有所变化,都市报与财经类报纸兴起,报业发展迎来一个黄金时期。
相对于都市报,正统晚报的发展却并不十分顺畅。晚报主要集中于每天上午的新闻,一般在上午十点至十二点间截稿,两点前后上摊。晚报的读者也有一个统一的称呼--灯下客。
“当日新闻是一种看起来很美,吃起来又不是特别容易的东西。一上午有多少新闻值得去报道?真正发生了重大新闻的时候,到上午10点钟,有多少?只是开了个头而已。但是我们损失了早晨最好的发行时间”,曾任《齐鲁晚报》副总编辑、现《生活日报》总编廖鲁川对此说道。《齐鲁晚报》于1998年改为早晨出版,改版当年,发行量即增加了十几万份。
有数据显示,早在2002年,全国的147家晚报中已经有108家改为在早晨发行。《齐鲁晚报》曾经承办全国晚报年会,当时全国的晚报中有120多家参会。他们发现,从北往南,国内的晚报正陆续改为早晨出版。
2005年前后,全国晚报“早起”趋势已成大局。而今,仅剩《北京晚报》、《新民晚报》及《扬子晚报》等几家仍在坚守。
在《新安晚报》总编辑丁传光看来,晚报已经渐渐名不符实,“和当年的不是一回事,现在叫晚报也好,叫都市报也好,虽然这些报纸的名称不一样,但他的定位已经合流,不再具有晚报性质和晚报风格,都是全国的、区域类的综合类日报”.
“这是市场需要,一是增加了阅读时间;二是下午出版的新闻没有优势;三是客户的市场需求,晚报广告只能登半天,客户不喜欢”.丁传光说。
《新闻晚报》恪守了下午3点上摊的时间规则,但改版亦是大势所趋。2001年4月起至今,《新闻晚报》先后经历了4次改版,仍不顺畅。据统计,《新闻晚报》2002年亏损2500万,2003年亏损约3000万,均由报业集团补贴。2008年时,成立上海新闻晚报传媒有限公司。此后渐渐好转,开始盈利。
《新闻晚报》总编辑寿光武此前对媒体表示,这两三年有盈利,曾有4000万元的利润。今年,又下降在盈亏平衡点上。主营业务亏损,但其他理财收入近4000万元。在上海报业市场,《新闻晚报》广告下滑,是广告最少的报纸之一。
可能
这边是《新闻晚报》的关张,那边是《东方早报》高调进军新媒体。
10月9日,“纸媒未死,我们邀你读到地老天荒” 作为新一年的征订广告刊登在《东方早报》的头版。
两个月后,与《新闻晚报》宣布休刊的同一天,《东方早报》发布了名为“中国上海互联网行动正在招募”的封面广告,称要做“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这个产品的具体形态仍未确定,已有的资料显示,这个新媒体项目将成为一个时政财经新闻的社区,进行互动式的原创深度报道。
传闻称,该新媒体项目由上海市与联想共同注资,资金规模在1个亿左右。“事实上,他们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但我觉得这才是对的。”魏武挥曾与项目负责人进行交流,他认为他们对待新媒体的态度正确,“把钱和人拉到位了,再开始头脑风暴,而不是用传统媒体的思路先定好发展的框架”.
除《东方早报》的互联网行动外,上海报业集团的首个尝试是“上海观察”.这是一个官方的互联网资讯类产品,拥有网站、客户端、同名微信和微博等。 “上海观察”的常设栏目有8个,包括政情、经济、舆情、评论、文化、历史、圈子等。每天更新约10篇文章,其中2~3篇收费。
“上海观察”从8月开始正式筹备,2013年12月10日试运行,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发行,第一年的前期资金达1000万元,也是集团首个付费的新媒体产品,每月10元,一年100元。“上海观察”在试运行期的订阅量已达到13.2万,主要以上海市的党政干部为主。
高渊是“上海观察”的负责人,他清楚记得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举的一个例子,“现在的媒体,特别我们官方媒体,你是坐在屋子的中央,下面有很多听众,后来呢,你还是坐在屋子的中央,但是听众越来越少,听众到隔壁去听,你虽然还坐在这个屋子里,但是听众已经不在这里了。”
与裘新曾表示的“纸媒行业不需要悲观主义者,徒说无益”相似,《新民周刊》特稿部主任胡展奋也并不悲观:“新媒体如朝阳新生,光芒万丈,不可阻挡,这点毫无疑问。但不要说它们以后就会一统天下。这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