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泸州一学生家长通过微博,晒出了孩子开学的第一课:安全。不过,这堂课程所讲的内容却让网友觉得有点“雷人”.因为,在新出台的《泸州市中小学安全行为“十不准”》中,出现了一条特别的规定:不准别人触摸自己的私密部位。(见2月19日《华西都市报》)
一句“私密处不准别人摸”,舆论池塘一时激起千万圈涟漪,仔细想想,类似雷翻网友的事件平日里比比皆是,比如,课堂上给女学生发卫生巾,学校给学生送避孕套等等,每一次都会掀起一场盛大的舆论盛宴,此现象无不折射出当下性教育的滞后,国人避讳和孩子谈论性,虽说现在性教育越来越备受重视,但仍然摆脱不了害羞、过度阐释的敏感状态,这是教育观念的跑偏,也是对性教育的曲解。
作为心理工作者,笔者以为,泸州市中小学校规是重视性教育的体现,是一种进步。进一步说,家长首先应摆正态度,正视性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向孩子灌输,教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懂得异性交往的禁忌,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从另一方面说,我们应高度警惕外界舆论对性教育的无端渲染和过度阐释,中小学校规也好,家庭内部的性教育也罢,都是正常的教育途径,应持有平常心对待;换句话说,比性教育发展缺失更可怕的是舆论所制造的集体敏感症和恐慌。
国外性教育一直走在前列,英国儿童十大宣言也涉及性教育内容,“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为什么人家的性教育方式闻名世界,而我们的一条性教育校规便会雷翻无数网友?两者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文化差异,更多的是人文关怀程度的距离。
性教育不是高喊的口号,而是落在实处的人性化教育。网络诱惑越来越多,性问题陡增,早恋低龄化、孩子性发育逐年提前的今天,性教育的紧迫性和严峻性历历在目。所以,全社会应共同努力,端正性教育态度,改变对孩子的教育观,家长更要放下习惯性舆论吐槽,理性直面性教育推行过程中的各种新现象,多一些反思和克制,少一些围观和放大,这既是性教育大步发展的绿色环境,也是阳光性教育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