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与城市文化”国际论坛于2月22日至23日在广州方所书店举办。来自北京、台湾以及英国、日本的书店代表人物探讨书店现代生存录,给出了迥异于大众猜测的观点:虽然电商、电子书虎视眈眈,分割市场,但有特色的独立书店依然可以突围而出,活得比往日更好。
不独立毋宁死
北京万圣书店的刘苏里首次对他理解的独立书店下定义:独立于政治,独立于商业,独立于读者。换句话讲,一家独立的书店,不受除了唯一的卖书方式以外的任何力量的干扰。
“再具体一点,某些名人着作不符合经营者的标准,卖不卖;有人愿意拿更多的钱买某个版本,做不做;政府对书店各种各样扶持政策,要不要;读者喜欢的作品,卖不卖。”二十多年的书店经营让他认为,当一家书店,独立于所有的力量,才是活的根本。
刘苏里认为,所有倒闭的书店都是一个理由:不独立。如果一家书店跟城市的精神生活没有关系,不是今天就是明天或者后天死。如果跟城市的精神生活契合的书店,即使今天可能活得困难,明天的日子会改善,后天会活得很快乐。“在今天电子和网络的大潮下,在纸质图书生产和销售全球化的情况下,独立的书店如何生存下去,必须找到在一个城市存在的理由。可能是比别的书店离读者更近,书价比其他店便宜,品种多到可以满足一站式需要……但事实上我们找不到这样的书店,即使有,也会在很快跟风的同行竞争中倒闭。所以必须要找到跟以上完全不同的理由,我认为是一个书店在多大意义上介入当地人的精神生活。”刘苏里所指的精神生活,比较窄的界定就是公众生活,宽泛的界定,包括整个城市的风雅和趋势。
实体书店已复苏?
Patrick Neale,英国图书销售商联盟主席,“贾非和尼尔书店”老板。在他的概念里,不管书店为谁拥有,只要管理者或者经营者对所销售的书籍,聘用的人员,开展的活动有控制权,就是独立书店。
他介绍了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市场实体书店的成长兴衰和复苏历程。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购物成为流行的休闲活动,书店进入激动人心的成长期。1997年,禁价图书协议的终止意味着图书的价格不再一成不变,价格成为图书销售最关键因素,客户希望图书价格一降再降,亚马逊成长起来。2000年,电子书出现,街头书店面临困境。2008年,电子书、亚马逊和复苏无日的经济形势三者合击,经济分析家普遍认为实体书店前途暗淡。加之市场年轻客户经验显示,很多使用iPad的用户,每周平均花18个小时使用平板电脑,只花一个半小时读书,他们的下一代可能只会接受电子方式来阅读。
英国书籍连锁协会的统计数字也在支持悲观情绪:英国独立书店的数量5年间从1350家减少到不足千家。相对比2012年,2013年英国图书市场下跌16%.
坏消息总是伴随好消息,冷静下来人们发现下滑的不仅是纸质书,电子书市场同样下跌了6.5%,亚马逊业务增长率从3年前的31%下降到了14%.Patrick说,“读了一段时间电子书的顾客开始告诉我,想重新投到实体书店的怀抱。”此外,总数减少的英国实体书店在2013年实际销售额增长,从2012年的1.2亿英镑,增长到2013年的1.3亿英镑。同样的,参加美国独立图书经销商大会的Patrick从美国同行那里也获得了类似的好消息,5家有着悠久历史的书店声称,2013年的业绩有史以来最棒。
不单欧美,日本最具人气的茑屋书店代官山店馆长镰田崇裕表示,自2011年开业至今保持持续增长。广州方所总顾问、台湾诚品书店创始人之一的廖美立也兴奋地表示:过去两年,方所的业绩,不管是植物、服饰、图书销售都以两倍速度增长,今年还将在成都、重庆开设两家分店。
书店应该是文化平台
以上成功经营的书店共通之处在于,很早地意识到单纯卖书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于是,改变传统书店单纯售卖书的功能,将书店变成多功能的公共文化美学空间。镰田崇裕说,“我们从一开始就把书店定位提供生活美学的提案。”而代官山茑屋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将书这个单纯的“物”变成了不同人的不同“事”,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点,各种服务应运而生,书店找到持续盈利的可能。
Patrick总结为,人需要除家庭,工作场所以外的第三空间,即可以放松,休闲,会友,同时能学习成长的空间,独立书店的特质与之非常吻合。“超市出现以后,商品丰富、便宜了许多,但人们失去了和以往街边小卖铺老板边聊天边购物的愉快经历,失去了生活的闲适和乐趣。书店同样如此,在网络得到各种相对便宜的书籍以后,人们开始怀念和朋友在书店里看书聊天的时光。”他认为,不同的人买同样的东西,往往有两种选择,要价格实惠,还是要享受买的过程,这取决于他们有没有时间和金钱。毫无疑问,书店要争取的是既有时间又不那么在乎金钱的顾客。他举例,自己的书店从不打折,为顾客提供各种独到的体验和服务,比如为孩子们举办哈利·波特派对,不单需要购票进场,还让每个孩子都买走一套《哈利·波特》全集,他们还因此成为书店蛋糕的忠实顾客。连英国首相卡梅伦都时时光顾,“他总是来这里给他的孩子买书,每次都亲自挑选。”
Patrick表示,他很乐意看到他的书店成为人们做其他事的地方,比如面试、讲座等。台湾诚品书店创始人、方所总顾问廖美立举例说,在方所,经常有一边阅读,一边拿着手机在网络上下单的顾客。对这种顾客,书店依旧欢迎,哪怕他呆一整天只买一杯咖啡,什么都不带走。刘苏里则进一步举了让他引以为豪的例子支持以上观点:万圣书店不时有拖着旅行箱的顾客,追问之下,才知道是当年在这里蹭书但从不买书的学生,工作以后回来追忆过去,在“赎罪”的心理下买走一些书。
科技和传统的双赢组合
就此断定书店的出路是用人性化服务和温暖具体的沟通抵抗电子科技未免过于简单。在廖美立看来,未来所有的文字、影像和声音都是新形态和新业态。跨界综合经营已成必然,利用科技和传统实现双赢,是书店从业者必须考量的问题。廖美立说,“未来书店的空间和文化的空间,我们要服务的内容,已经不是传统阅读的人,因为所有的知识,所有的载具都在改变,大家吸收知识的方式也在改变,产生的工作方式跟目前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文化的工作者,还是传统的出版社都会不同。包括文字,说故事的能力,会有影像和声音。”
廖美立认为,眼球经济离眼睛最近的是手机,接下来依次是平板、PC、家用屏幕,全部都是屏幕,加上未来云端的管理,未来很多文化工作者,电影工作者,音乐工作者,跟这些都无法脱离关系。伴随网络升级,将来传输一个影片估计几秒钟就可完成。所有的文字、影像和声音都会是新形态和新业态。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