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烧钱来把玩艺术是“小丑演出”

时间:2014-03-11 09:21来源:新京报 作者:佘宗明 点击: 载入中...

  用公费来满足某些单位、个人的虚荣,表演得再逼真,也换不来什么文化自信,只能沦为笑柄。


  在9日政协文艺组讨论时,北京交响乐团团长谭利华指出,一大拨中国演出团队砸钱去金色大厅“镀金”;国内首位登“厅”的宋祖英坦言自己“开了个‘坏头’”,并认为“后来者应该有一个审核审批的过程”.


  金色大厅的“含金量”,无疑让很多人开了眼界。更让人讶异的是,仅在去年,就有上百个国产演出团体去“镀金”.


  按理说,趋“名”若鹜,只要靡费的不是公帑,哪怕是给头衔“镀上24K金”,都无可厚非。


  可据了解,这些团“有中央级写条子的,有各省市领导写条子的……搭上钱都没人看”,演出完了,还会彼此颁发从网上down下的“市长签名”纪念证书。有“递条子”的,有录像的,还有发证书的,啧啧,一条龙服务。不得不佩服,他们“演技”够硬,“自嗨”本事够高,连王朔笔下的《顽主》,都不带这么写的。


  砸钱租厅,当然不是为了自娱,虽然厅内没几个人转身说“I want you”,可回了国,照例是“载誉归来”.对某些团体、个人来说,能在金色大厅上献艺,相当于被盖上“国际认同”的钢戳,当然格调立升、档次陡增;而对个别机关单位而言,这是文化“走出去”,是可以裱起来的“政绩奖杯”.


  烧钱“走出去”,带回来的是“光彩”.花公家的钱“走出去”,结果只演了场“名利买卖”,所谓的“镀金”,收获的是虚假认同,这除了自欺,还能蒙谁?


  说到底,文化“走出去”,靠的是实力,是依托于市场自发而成的口碑,而非靠行政之手“揠苗助长”.当然,这最需要的,不是制定国家标准“用一个标准审批”,而是收束行政力量、靡费公帑的冲动。


  公费“镀金”,本质就是变相的公款旅游,也是奢侈浪费。早在2010年,文化部其实就已下发《制止国内演出团体赴维也纳金色大厅等国外着名演出场所“镀金”风的紧急通知》,但这规制震慑力有限。只有对公费“镀金”收束报批口径,能禁则禁,才能遏制这股“镀金”风。


  用公费来满足某些单位、个人的虚荣,用烧钱来把玩艺术,也是真人版的“小丑演出”.表演得再逼真,也换不来什么文化自信,只能是贻笑大方,沦为笑柄。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戏曲传承发展亟待提升表演创造力
  • 书画艺术家林兰子:画家要不为名利所动
  • 书画艺术家林兰子:画家要不为名利所动
  • 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中国当代艺术家需找寻传统文化基因
  • 传承民间艺术需尽量保持原样 不忘初心
  • 中俄蒙共话“穿在身上的艺术”:传承“活着”的历史和文化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