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韩国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思想,政府开始大力扶持和保护本国影视产业,之后“韩流”以惊人态势席卷亚洲,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十几年追剧路,韩剧“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可对于欧美市场来说,泡菜文化显然还未能征服老外的心。
去年“《甄嬛传》将登陆美国主流电视台”的一则新闻,曾引起一阵热议,但随之而来的是,要想获得播出,原本的76集必须经过当地电视台的重新删减和剪辑。这就得引申到欧美电视台的播出机制,他们会把电视剧和肥皂剧严格区分,诸如《生活大爆炸》、《破产姐妹》等属于肥皂剧,一般时长较短,但播出周期会相对较长,每一季播出二十多集;而真正意义上的电视剧,类似于《纸牌屋》、《绝命毒师》这样的,一集50分钟左右,每一季一般13集左右。而韩剧制作动辄三十集起跳,偶像剧也基本保持在二十集出头,显然和欧美市场需求的电视剧产品“型号”不符,很难打入欧美市场。
即便像风靡一时的韩剧《大长今》经过重新剪辑在芝加哥有线电视台播放了,基本也是仰仗着外国人对东方一定的猎奇心理,甭指望他们真能看懂里面的儒学,复杂的宫廷斗争,压抑扭曲的感情纠葛,毕竟文化背景差异是不争的事实。但放到亚洲市场则不然,毕竟地缘相近、文化同质,大家都在同一个文化大背景下浸淫了几百年。
还有韩剧家庭剧中絮絮叨叨的那点家长里短,不就是我们这些三姑六婆聚在一起聊的八卦嘛;男女纯爱的卖点,更是无奈唱着“过了爱做梦的年纪,轰轰烈烈不如平静”的老中青女性急需的爱情良药,有些韩剧女主角不漂亮不性感不聪明不能干,仍旧可以让多个高富帅“欧巴”尽折腰,同样满足了绝大多数观众心中的灰姑娘情结。
同中国一样,韩国电视剧受众主体为女性,而他们电视剧产业中,女性编剧的数量(约80%)也远远多于男性编剧(约20%)。这种女性强势占比直接决定了韩剧整体节奏缓慢。这要是放到欧美,观众怎么受得了,一集《神探夏洛克》需要动用的脑细胞比看一百集“星星”还要多,看个《纸牌屋》要对美国的政治背景有一定了解,《唐顿庄园》里那种要拐好几个弯才能领会到的冷幽默,即便是《24小时》、《迷失》等,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冷不丁看韩剧,估计会怀疑卡碟了。
但国内韩剧粉丝们好的就是这口,长度长不要紧,正好可以边干家务边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还不耽误理解剧情;剧情慢不要紧,正好可以一边聊天、网购,挂着视频网站,反正接下来怎么演,根据韩剧一贯套路也能猜得八九不离十。重点是在“欧巴”的大长腿,女主角的服装配饰发型妆容,间或看看异国风光。韩流所趋,越来越多的韩剧里开始有了歌谣界偶像们的身影,主演也好,客串也罢,足以吸引一干花痴死心追剧。这种韩式造星策略,放到欧美市场半点效果也无,98%的欧美人对于亚洲人都是脸盲;至于时尚潮流,就更不是崇尚自由、追逐个性的欧美人的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