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 “更新”的时代,事物的层级常可以用“版本”来形容:电脑系统、手机软件、电器智能化程度……最近,你“更新”了吗?别忙着掏出手机--我说的是你的知识系统。人与智能设备存在某种类似之处,今天的你,停留在哪个“版本”呢?
毫无疑问,人是需要学习的动物。但在上海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城市,学习似乎只是校园生活的专利,时间并没有为所有人留出太多余地。果真如此吗?近日,一项关于“地铁时间”的调查,可能会让你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调查中,不少人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有市民放弃自驾,利用每天上下班30分钟乘坐地铁的时间,掌握了法语;有人每天坐3号线,一年里背了一本6级英语词典;还有人用了一年半时间,在地铁里看完了两本俄语教材、一套《约翰克里斯朵夫》、若干本零散小说……他们能做到,你也一定能。
在很多人看来,地铁上的时间是零碎而不完整的,只是为了实现两个点之间的过渡。为了消磨这点时间,有些人便看看手机里下载好的电视剧,有些人用来玩玩游戏、刷刷微博微信,有些人则干脆闭目养神。按说,这都是个人自由,只要不妨碍别人,干什么事旁人本不该过问。只是,在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时候,有没有想起地铁上这段被你遗忘的时光呢?
同样是国际大都市,法国巴黎的地铁上,你常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捧着一本小巧的口袋书,津津有味地阅读着。或许,看见这个场景,人们多少能够体会到,伏尔泰、卢梭、雨果、巴尔扎克、大小仲马、萨特等文豪、哲学家的精神,依旧在这个国家感召着民众。事实上,法国每年大大小小文学奖的得主里,有不少原本就是大家身边的邮递员、侍者、工人。时间是公平的,他们的成功,显然与经常“更新”自己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
我们有了一个莫言,但下一个莫言在哪里?或许,他就是你旁边那个在地铁里看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