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锁连城》剧照
版权是近期一个热话题。继琼瑶诉《宫锁连城》抄袭之后,央视纪录片《舌尖2》也被曝牵涉版权纠纷:有观众发现,《舌尖2》中部分镜头涉嫌抄袭英国BBC纪录片《生命》之《鱼类》的镜头和BBC纪录片《人类星球》中非洲人采蜜的内容。
针对抄袭质疑,当事人也予以了各自回应:如《宫锁连城》编剧于正表示,曾经将剧本交与琼瑶所属的有关公司,经其认可,自己并非抄袭;《舌尖2》相关导演则表示,使用了BBC纪录片的画面,已经得到BBC授权,无论在流程上,还是法律上都不存在问题。只是,回应并没有廓清公众心中本有的疑惑,相反却激起了对究竟何为抄袭、究竟孰是孰非的追问。
众所周知,内容产业以版权为基础。假如没有版权,创新者的权益保护就缺乏依据。同样,如果创新者和抄袭者被市场一视同仁,就很难保护人们的创作热情,内容产业的发展也必然受到巨大伤害。因此,在创意创新等领域,版权往往被视为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环节。
但是,抄袭与非抄袭之间的分界线究竟划在哪里,在很多人心中还相当模糊。其实,是抄袭,还是合理借鉴,关键看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通过怎样的渠道、按照怎样的交易制度,把别人的智力成果运用到自己的产品中。总的来说,同样是“向经典致敬”,如果取得授权等,版权交易的市场就更加通畅,促进的就是正常的市场交易;如单纯地使用“拿来主义”,就是剽窃,就是搞乱市场。
“琼瑶们”担心的是什么呢?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还有创作环境和竞争的恶化。从长期来看,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对待版权的态度,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水平。在低附加值、创新含量少、以有形产品为主的阶段,人们通常不会十分看重版权。通常是智力产品、无形产品多的经济体,才会更加注重健全版权体系来维护创新,从而保护自身经济利益。如果我们承认我们业已进入后者的阶段,那么版权保护确实应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予以重视。
相比以前不重视版权,今天文化创作者更加注重维护自身权益、公众更加关心版权纠纷,折射出的是我们内容产品中创作的分量在提升,是产业升级在潜移默化地推进的信号。也只有经过这个看似纷争的阶段,当然也要予以适当的引导,我国版权市场才会更加健康,产品中创意的含量也会更多、内容创作才会更加多元、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