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50.1%,首次超过半数,较2012年上升9.8个百分点。其中,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超过20分钟。不难看出,人们的阅读习惯在改变,数码阅读因其便利性,受到越来越多年轻读者的青睐。
近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黄鸣奋就“后信息爆炸时代的数码阅读”话题,做客省图书馆。他指出:“纸质图书能带给人们美妙的阅读体验,这种感觉是电子书所不具备的。大数据时代的数码阅读,呼唤经典回归。经典的传播媒介要注重定制,按需推送,实现阅读个性化。”
◆“数码土著”与“数码移民”
近期发布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4)》指出,移动互联网用户在全体网民中的比例从2007年的24%上升至2013年的81%,移动互联网抢夺了传统互联网的“风光”,成为占据人们闲暇时间的最主要媒介,更在使用时间上超越广播电视、报刊图书。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黄鸣奋教授的论点--数码阅读已全面普及。
阅读的前提是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传统阅读强调文字文化素养,数码阅读还要求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文化素养。
黄鸣奋教授把互联网及移动媒体用户分为模拟时代的“数码移民”和在数码时代成长起来的“数码土著”.
在黄鸣奋教授看来,数码阅读的主体中,热爱并能娴熟使用新媒体的“数码土着”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他们拥有传统读者难以望其项背的方便,如随时学习的泛在接入、追随即兴联想的网上冲浪、基于个人需要的定制服务、提高阅读效率的人机协作等。与此同时,他们也面临海量信息之于阅读速度、鱼龙混杂之于甄别能力、对方推送之于自主思维、语境多变之于历史意识等诸多挑战,需要具备跨学科、批判性、合作性的素养。
而亲历信息革命巨变的“数码移民”,渐渐消除了对数码技术、数码媒体的排斥心理以及对信息爆炸的恐惧心理,亦使得数码阅读从总体上得到普及。
“当人们逐渐习惯于将自己作为信息爆炸的受益者,并以实际行动参与信息爆炸制造过程,不可胜计的‘用户生成内容’正由此而来。”黄鸣奋教授说,数码阅读将“数码土着”当成引领风骚的阅读主体,将参与者视为数码产品预设阅读对象,认为机器识别及其开发商是日渐重要的阅读中介。
事实上,对大数据时代传播媒介变革的思考,也使得文化市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去年,福建网龙公司着手面向PC、移动等多种终端,投入建设大型开放教育云平台以及学生平板等具体项目。公司主席兼执行董事刘德建表示:“这是基于中国在线教育市场飞速成长的趋势。”
◆警惕“信息肥胖症”之虞
“随便一个词语,到网上搜索一下,各种从古到今的注释、观点都出来了,上个豆瓣网,真知灼见者比过去的文化沙龙还要多。”黄鸣奋教授说,他藏书万册,但每天仍上网七八个小时。他说:“作为书虫,因为信息素养过于丰富,我都‘发福’了。”
历次信息革命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种种便利,世界也因此变得既立体又平面。对于年轻人而言,这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选择的自由,往往让年轻人感受到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尤其是阅
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他们产生从众心理,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收获知识和智慧,结果事与愿违,收获的更多是焦虑。
“对于媒体冗余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当有清醒的估计。这一问题目前在发达国家正引起广泛关注。所谓‘信息肥胖症’就和媒体冗余化的消极影响有关。”黄鸣奋教授指出,“信息肥胖症”表现为信息量与信息处理能力的不协调。
“我们可以依赖技术,但不能被技术吞噬。”黄鸣奋教授提醒,如果来自新媒体的过量信息不加选择地被当作可靠的社会经验加以接受的话,就会造成知识面广而不深,间接经验多而直接经验少,熟练运用搜索引擎而开掘信息的能力退化,数码阅读将伴随“信息肥胖症”之虞。要想“减肥”,必须对症下药。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制定了《高等教育信息素质标准》。这一组织认为,信息素质形成了所有学科、学习环境与各层次教育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信息素质的个人要能做到以下几条:有效地访问所需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将所选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合乎法律与道德标准地访问与运用信息……”黄鸣奋教授说,上述要求恰恰就是针对“信息肥胖症”开出的良方。
◆数码阅读与传统阅读
数码阅读改变的首先是阅读方式,其次是阅读内容,最后是阅读本身。《百年孤独》、《红楼梦》等名着之所以被一些年轻读者视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原因就在于此。
“阅读是一个继往开来的过程,传统阅读主要通过经典化来创造自己的历史。因
为经典凝聚了最高智慧,代表了最高境界,阅读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对其领悟而实现一通百通。”黄鸣奋教授说,相比之下,数码阅读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终极目标。它的发展机制与其说是经典化,还不如说是经典重组。
黄鸣奋教授说:“经典是需要阅历才能理解的,除选择合适的文本外,经典的回归,更需要考虑被大数据时代接受的传播媒介。”
数码阅读和传统阅读一样,也是获取信息、娱情悦性、启迪心智的途径,其所推崇的人机交互的阅读方式、以虚拟社区为主的阅读环境和经典重组的阅读机制,将为人们进入经典创造新的便利。
“年轻人的阅读,渐渐以数码媒体为主要信息来源,数码艺术列为主要娱乐产品,因此经典的传播媒介要注重定制,按需推送,实现阅读个性化。”黄鸣奋教授给出这样的建议。
在互动环节,有的听众表示已习惯于使用碎片时间阅读,但亦有人表达了对文学经典作品难以回归的忧思。
黄鸣奋教授认为,这至少说明两点:其一,受到实用主义冲击,加之快餐文化盛行,传统阅读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阅读量与兴趣快速下降,人们很难静下心来研读大部头的经典;其二,人们对数码阅读的批评从未停止过,读写能力下降,独立思考能力弱化,“知道分子”取代知识分子……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
这样一来,传统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传统阅读并非与现实生活相脱节,而是通向现实生活的一座桥梁,它关乎人的内在成长和完善,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