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能否不再是“飘荡的幽灵”

时间:2014-05-21 08:30来源:新京报 作者:涂涂 点击: 载入中...

  作协对网络文学的调研与扶持,如果能抛弃对这一产业影响力的追逐,看到文学的可能性,并进一步重视网络文学批评,就有可能给经历十几年“野蛮生长”的网络文学带来真正的助力。


  经过2013年资本竞逐下的重组,网络文学界在2014年似乎显得波澜不惊,但最近两个月中国作协大规模在各地对网络文学进行调研,似乎预示着网络文学界可能会发生一些更重要的变化。


  不完整的报道显示,4月20日,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湖北调研网络文学,4月29日,他在四川调研网络文学;5月12日,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在河北,作协书记处书记白庚胜在湖南调研网络文学;5月14日,作协副主席钱小芊在广东,另一位作协副主席陈崎嵘在牡丹江调研网络文学……作协对网络文学的调研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但在声势上却显得有些低调。


  看上去,作协正准备把网络文学作为一支写作的“正规军”重视起来,关于这一点,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在今年2月下发的“关于组织动员网络作家创作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网络文学作品的通知”.


  这一动员当然是个长期工程,短期无法看到更多的相应创作成果,而中国作协对网络文学的这一轮大规模调研,同样也未必能在短期内得出什么结论。从各地媒体的报道来看,不妨把这一轮调研理解为作协与网络文学界互相了解的一个契机。要知道,即使早有诸如网络文学大咖进入作协机构之类的举措,但作协领导们对网络文学本身的了解程度,如李敬泽所言,虽然看过比如《甄嬛传》《盗墓笔记》这样的作品,但“我们对网络文学这个‘飘荡的幽灵’还了解不多。也许正是因为了解不够,才出现了偏见”.


  所谓偏见,不外乎是网络文学作品的商业化,低俗化,模式化等。广东网络作家阿菩就直陈,“现在的大神级作品,都像是工业化模子印刷出来的,因为好卖成了唯一的创作风向标。”


  其实在资本的运营之下,网络文学作为传统通俗文学的延伸,出现这样的状况并不奇怪,倒是湖北网络作家元辰提出的“网络文学不在当代文学的现场,作协应更重视网络文学批评”等话题,击中了当下网文创作的核心。


  李敬泽通过调研了解到,“不少网络文学作品也有着激励人们向上、不怕困难的能量”,他把网络文学与包括金庸在内的通俗文学进行类比,颇有见地。事实上,网络文学经过十多年的“野蛮生长”,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网络文学界是否能诞生自己的“金庸”,是决定这一文学现象前途的关键所在。


  过去一个多月,两位大咖作者徐公子胜治和猫腻,分别终结了自己最近的作品《惊门》和《将夜》,在一定意义上,也完成了各自之前几部作品中启动的整体世界构建。如果从网络文学创作的角度,而非产业的角度去认识,这两部大作品的终结,很可能是有标志意义的--表达出了网络作品向文学价值看齐的可能性。作协对网络文学的调研与扶持,如果能抛弃对这一产业影响力的追逐,看到这样的文学可能性,并进一步延展到批评领域,就有可能给网络文学带来真正的助力。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网络文学:“生意作品”不能没有“深意”
  • 网络文学:“生意作品”不能没有“深意”
  • 网络文学创作的“借鉴”必须有边界
  • 网络文学已成为一个独立文学品类
  • 网络文学亟待加强正面引导
  • 关了百度贴吧,网络文学版权保护再往哪儿走?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