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问题大讨论背后的真实论争

时间:2014-06-12 08:30来源:老年生活报 作者:江春泽 点击: 载入中...

  新近出版的 《猜想与求证--社会主义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世纪探索》一书载:


  粉碎“四人帮”后,根据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党中央临时组建了 “中央宣传口”,由耿飚负责。1977年春天,我(本文作者江春泽,系经济学教授、博导,曾任国家体改委国外司副司长、发改委司长)从北京大学被借调到宣传口工作。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我经历了一系列意识形态领域拨乱反正的斗争,真理标准大讨论中的论争即是其一。


 

“经济学繁荣、哲学贫困”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央宣传口”重建为中央宣传部,耿飚另有他任,由张平化担任部长。


  中宣部决定把原为民主党派报纸的《光明日报》改版为专门面向各界知识分子的报纸,当时正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班学习的杨西光被选派担任总编辑。杨西光到任后,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征集如何办好《光明日报》的意见。


  我当时正在中宣部参加全国第一次宣传工作会议的筹备工作,担任调研组组长。我们曾召开过许多不同界别、不同层次的调查会,仅在中央党校高级班的省部级干部中就座谈过 12次。由此,杨西光也找我去参加《光明日报》的座谈。


  在座谈中,针对当时理论界存在的所谓“经济学繁荣、哲学贫困”的局面,我建议他找一个能带动哲学界活跃的问题来讨论。当时,我们都认为,“两个凡是”是拨乱反正的最大障碍,必须通过公开的讨论,明确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杨西光说,他看报纸大样时发现一篇来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谈到这个问题,他已决定将其从哲学版抽下来,加以修改提高后刊载在第一版。


  但是,杨西光觉得这篇稿子是一位大学教师写的,学术味浓一些,有些学究气,需要大改,因为我正在搞理论战线上的拨乱反正调研,他问我找什么人来修改比较合适。我告诉他,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也在思考和酝酿写作同样的问题,我建议他请示胡耀邦,可否找吴江(当时的中央党校教育长兼理论研究室主任)来商量,请该研究室副主任、哲学专业教师孙长江来修改。


  修改原作,需要征得原作者的同意。恰好我知道全国部分政治理论课教师正在北京朝阳区党校开研讨会,我日前也在那里召开过调研座谈会,知道《实践》一文的原作者胡福明正好在那里参会,于是建议杨西光邀请孙长江与胡福明一起来面商如何修改。杨西光表示同意。

 

严峻关头的选择

 


  据了解,此后,《光明日报》理论部、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与原作者经多次集体修改,历时一个多月,最后报送胡耀邦审阅,这篇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题、署名为“本报特约评论员”的文章,于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第二天,《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全文转载,新华通讯社也向全国发了通稿。


  文章发表后,反响热烈,也引起了轩然大波。汪东兴要求中宣部查一查,所谓的特约评论员是谁,这是哪个中央的意见?华国锋也在胡耀邦面前点了杨西光、胡绩伟 (《人民日报》总编辑)、吴江的名。中宣部部长张平化把各省来京参加教育工作会议的团长请来座谈,叫大家对这篇文章“用鼻子嗅一嗅,看看是香的还是臭的”,要求大家回去向省委领导汇报。


  正当持实践观点的人处境十分困难的时候,邓小平在一些内部讲话中鲜明地表态说:“文章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嘛!扳不倒嘛! ”但是,汪东兴还继续在新闻单位负责人的会议上批判《实践》一文,并点名批评胡耀邦。


  在这期间,中宣部调研室主任戴云曾多次企图说服和争取部长张平化支持《实践》一文,并且把小平的态度也告诉了他,均无效果。最后一次,他对戴云说:“我宁可政治上犯错误,也不愿组织上犯错误,我得听东兴的。 ”


  其实,这位部长也是深受过“四人帮”迫害的老革命家,身居要职,在此严峻关头,不能站到支持《实践》一文的立场上来,戴云和我们这些当时的部下都深感遗憾。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