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电影节:都在聊挣钱,少见聊艺术

时间:2014-06-21 08:30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周南焱 点击: 载入中...

上海国际电影节

 

  作为国内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已有17个年头,逐渐摆脱不成熟的状态,但仍然没有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和价值体系。本届电影节临近尾声,不管是大大小小的论坛,还是各种新片发布会,大家津津乐道的都是市场、产业和金融,聊的都是怎么挣钱,以及怎么挣更多的钱。电影节最核心的应该是艺术,却很少听到这方面的真知灼见,似乎大家缺乏聊电影艺术的兴趣。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每年影片数量激增,上影节也逐渐成了一个华语新片扎堆吆喝的平台。暑期档影片选择在这里亮相,自然不在话下,就连国庆档和贺岁档的影片,也纷纷提前到电影节上进行热身。比如国庆档的《心花路放》、贺岁档的《天降雄师》《钟馗伏魔》等大片,无不抓住机遇博一把眼球。从开幕前一天,到开幕之后的第三天,发布会一个接一个,记者们分身乏术,连看一部参赛片的时间都挤不出来,哪里还会去关注电影艺术。


  上影节在打造论坛上也下了大力气,被誉为年度业内“吐槽”首选之地。今年论坛数量格外密集,前四天平均每天至少有三场论坛,产业论坛、新浪潮、大师班轮番开讲。但这些论坛几乎都在谈产业和市场,中外电影人热衷于谈电影金融、互联网转变电影产业的话题,谈的全都跟赚钱有关。电影在这里就是一笔笔赤裸裸的商业生意,一提到电影艺术,基本上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没有人认真探讨电影本身,好像这是个根本不值得一谈的话题。


  在电影节的这种气氛下,主竞赛单元参赛片和其他竞赛单元的影片,其受关注度可想而知了。客观地讲,今年主竞赛单元的入围影片,比去年有质的飞越。以往入围上影节金爵奖的影片千奇百怪,商业片和艺术片挤在一块,去年还出现过《被偷走的那五年》《神奇》这种让人嗤笑的影片入围。今年德国名导施隆多夫、日本名导周防正行等人的新片,都名列其中,让人感到惊喜。不过,这依然改变不了参赛片被冷落的命运,很少见到像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上大家热议影片,争论艺术水准高下的场景。


  这几年上影节确实在进步,依托于中国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也离不开上影节多年来的努力,但离第一流国际A类电影节还有差距,缺乏自身的艺术风格。像戛纳电影节的市场很有名,但依托的还是高水准的竞赛片,大家在谈生意的同时,更多的还是热衷于谈艺术。中国电影产业急剧扩张,大家都乐于聊挣钱,然而,离开了艺术创作,这个产业终究是无源之水,毕竟电影不只是一笔生意,还有文化属性。其实,不那么急功近利,多聊一下艺术又何妨?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戏曲传承发展亟待提升表演创造力
  • 书画艺术家林兰子:画家要不为名利所动
  • 书画艺术家林兰子:画家要不为名利所动
  • 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中国当代艺术家需找寻传统文化基因
  • 传承民间艺术需尽量保持原样 不忘初心
  • 中俄蒙共话“穿在身上的艺术”:传承“活着”的历史和文化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