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申遗不如回归生活

时间:2014-08-08 08:30来源:红网 作者:万庆涛 点击: 载入中...

    据《新快报》8月5日报道,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传统的乞巧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称赞刚刚落幕的第十届广州乞巧文化节硕果累累,是天河区将乞巧文化这个中华文化的瑰宝抢救出来,发扬光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广州市天河区珠村巧姐制作的乞巧微型工艺品累计已达到数万件,吸引了共20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同时得到了兄弟省市以及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响应,珠村由此也获得了“中国乞巧第一村”的美誉。2011年,广州天河乞巧习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珠村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关于珠村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河区目前正在准备和策划。乌丙安建议天河区做带头人,联合广东各地,甚至甘肃、港澳台等地一起申请。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和消亡的古老文明,具有独特魅力。汉字是我们祖先最伟大的发明,自从有了文字,中国的文明史才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有了文字,我们就可以和古代的先贤们对话,学习他们的智慧,感受他们的心声,了解民族的历史。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记录着自然规律,发明和创造着自己独特的文化。


    产生于我们本土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以及诸子百家,为中华文化奠定了深厚的根基。先人们观察太阳和月亮等天体运行,创立了阴阳历,发现和命名了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创造了甲子纪年法,并用地支记录一天的时辰,还把地支和十二生肖结合起来,使每个人都有了属相。祖先发现了音律,用“宫商角徵羽”五音,记录下了音乐和民歌,让我们今天还有机会演奏和欣赏各种优美的古典名曲。我们的祖先还创造许许多多的节日,如乞巧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等,并创造了形象不同、性格各异的神仙,编织着美丽的神话传说,为节日文化披上神秘的色彩,传承了几千年。可以说,我们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还有各种各样的礼仪礼节,也都包含着中华文化。


    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很多的历史文化被有意无意地埋没了。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时,我们突然从文化自傲变成了文化自卑,没有了文化自信。西方文化元素渗透到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而许许多多的中华文化却和现代人渐行渐远,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比如乞巧节,在17年前村民们竟然要关上门偷偷地到祠堂里“拜七娘”,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被遗忘和打压到何等严重的程度。现在的年青一代,了解中华文化的东西不多,甚至连甲乙丙丁、子丑寅卯都说不全,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


    出现传统文化危机的原因很多,但根本的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仍然没有彻底恢复,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也远远不够。因此,要恢复传统文化,就不能让传统文化睡在书本里供人们阅读,也不能躺在博物馆里供人们瞻仰,而是要传统文化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要让睡在书本里、躺在博物馆里的传统文化回归生活,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融入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让传统文化融化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开花,代代传承,延绵不绝。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有赖于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有赖于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无缝对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