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与微信等自媒体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各种不同风格的名言、段子的流行。这些名言、段子短小精悍,符合新媒体传播的要求。内容方面有对人生的感悟、反思,也有对时事针砭或发出追问。这些其实都很对当下年轻人的心思,大家不仅喜欢阅读,还往往用转发的方式加以传播。这是“微文化”的一个典型表征。社会有需求,公众也喜闻乐见。
但在这样的“微文化”中目前也出现一些名言泛化、“鸡汤”和“鸡血”泛滥的现象。其中有两种情况值得关注:一是对名人名言的过度消费和利用。有些段子其实并没有多少深刻的感悟,但由于被冠以名人的头衔,也平添一些魅力。但另外一种现象更值得注意,即打着名人的旗号给人打“鸡血”.有些偏激的言论或消极的表达,一旦有了名人背书,这些价值观本来错位、思想方法简单的言论往往成了不易的“真理”.这些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启人思考,但若随意放大,片面性就凸显出来。如“青春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这说法本来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把它极端化,变成年轻人可以莽撞,不顾具体环境做夸张离谱事情的辩护,就出现了负面含义。二是干脆编造名言附会给一些名人。有些段子手和营销账号为引人注目,投一些尚不成熟的年轻人之所好,把自己凭空编造的一些言论附会给名人。这些言论里“鸡汤”和“鸡血”都有,但“鸡血”更多。一些激烈的,甚至有些反社会的言论,被硬安在一些在主流社会中的活跃媒体和社会名人身上。这些言论有时一旦被附会给某个名人,就会一直发酵,即使本人辟谣否认,但互联网传播的弥散性使得这些话还会一再地冒出来,又被转发和传播。这些言论往往就是情绪宣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用短小文字渲染负面情绪。
这些“鸡汤”和“鸡血”往往在网络中流传极广。鸡汤如果货真价实,喝了起码没有什么坏处,但如果是用鸡精调制有时也会有害。而打“鸡血”追求强刺激,就会对社会和个人危害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