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昨天,北京文史馆馆员、民俗专家赵书介绍,北京的国庆活动,经历了从游行到游园的变化。
1953年 上午游行下午跳集体舞
赵书说,他第一次参加国庆的活动是1953年的国庆游行。他和同伴们作为“观礼队伍”成员,手举象征春天的“桃花”,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游行结束后,我们高呼着’毛主席万岁!‘拥向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微笑着走到城台角向大家招手。当时,能参加国庆游行是一种政治荣誉,全家都觉得光荣。由于要在广场上站3个小时,所以除了必须是少先队员,还要有政治条件和身体条件。”赵书说,许多同学上午参加群众游行,中午走回家休息,下午6点又跑回广场,参加跳集体舞。
赵书称,1971年“九一三”林彪事件后,正在排练的游行队伍停止练队。此后,国庆节不再年年组织群众游行,直到1984年国庆55周年,才举行国庆群众游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逢“大年”组织集体游园
赵书说,自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国庆节开始有了游园活动。活动主要是在中山公园举行,参加的人要凭请柬入园。
中山公园副园长杨明介绍,中山公园对于“十一”国庆活动的准备,分“大年”和“小年”.其中每逢“5”、“0”的国庆,根据北京市政府统一安排,就会举行比较隆重的游园活动,比如新中国成立50周年,55周年等。而其他年份则属于“小年”,游园活动比大年要少一些。
“一般’大年‘,会搭建舞台进行文艺演出,’小年‘时主要是环境布置,摆放鲜花。”杨明进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碰上’大年‘,国庆游园都是单位、学校组织集体来游园,不单独向个人售票。”
【讲述】
1965年 专注敲鼓没看城楼
讲述者:陈宝立(插队知青、作家)
1965年“十一”,我正上初三,是学校鼓号队的小鼓手。那天一大早,我们就在东单的一条胡同集结,准备参加天安门国庆游行。周围是各个工厂的彩车,记得钢铁厂的彩车是一个炼钢炉的造型。游行开始了,我全神贯注地敲鼓,都没抬头看一眼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家领导人。等到队伍走到西单,我们就解散。
下午,我们又在劳动人民文化宫跳舞。每个单位有自己的一块地,大家围成一个大圈,里面是一个小圈,一起跳集体舞。那时,男生一般都是白上衣蓝色短裤,女生穿的都是花裙子,上身是白衬衣,再套一件小毛衣,脚上穿着小皮鞋或白球鞋。跳起舞来,裙子随着转动飞舞,特别好看。
1968年 听着红歌跳起舞
讲述者:秦杰(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1968年“十一”国庆,正值“文革”初期。我们晚上6:30进入天安门广场跳舞活动,跳的舞主要是《北京的金山上》和少数民族同胞为解放军战士洗衣服的《洗衣歌》,直到10:30散场。那时,参加跳舞的学生是要政审的,活动中就连上厕所也有相应的规定。
那次活动很难忘,加上我是10月生人,此后我特别注意收藏“国庆”题材的收藏品,包括开国大典的请柬、1952年9月30日毛泽东在怀仁堂举行的招待会请柬、多个年份的天安门广场两侧观礼台胸条等,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财富。(看到它们)我仿佛到盛典现场、走进受阅队伍……
1985年 游园玩上电动飞机
讲述者:王萌(北京娱乐信报记者)
1985年,我曾参加了在中山公园的国庆游园。那里的电动小飞机是新装的,在当时的北京公园里很罕见的,可以说是当时最“潮”的游乐设施,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才能玩上。那时家长不会一直跟在孩子后照看,而是在不远的地方等着。结果,我玩完滑梯后,发现找不到我妈了。旁边一个小男孩跟我说,有个地方是专帮孩子找妈妈的,就领着我去了广播站。广播播出不久,我妈妈就找到我了。结果那天我跟我妈走失了三次,第三次去广播站时,工作人员看见我直乐:“你怎么又来了?”
那会儿,大家的防范意识没有现在这么高,可能是坏人没现在多。
1999年 广场翻花充满自豪感
讲述者:曹哲伟(广发银行北京分行高级经理)
1999年50周年国庆庆典当天,我和同学在广场上做“花海背景”,根据广场北侧灯杆上绑的红绿灯信号,翻花、拼各种图案。
其实翻花很简单,但要根据信号把不同颜色的纸花“翻得”整齐划一,我们之前练习了4个月。那会儿我在师大二附中上高三,学业非常紧张,但每天下午都要练习。还有好几次晚上去天安门广场彩排,凌晨才回家。但是能参加这个活动非常自豪的,现在想起来,觉得这个机会太珍贵了,能展现自己、展现国家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