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8月8日登陆央视,成为影视界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以毛、邓等领导人为主要角色的影、视、剧作品,都不只是简单的文艺创作,而是相应地负载着特定的政治寓意。领导人影视形象的变迁,也相应地折射出时代思潮的嬗变。
首次舞台形象
1977年公演的话剧 《转折》,全剧共五场,三场写现实,两场写历史。历史是写红军在危难关头,召开了遵义会议,扭转了历史的航程;现实写打倒“四人帮”后,同样开启了历史的转折。主创人员决定把周恩来的形象搬上舞台,为此设计了15分钟的戏,由王铁成、吴钢分别在北京、成都的舞台上同时饰演这一角色,彩排的效果极好,15分钟内7次鼓掌。正式公演前却遭遇上级领导的叫停,原因是“毛主席的戏还没有出来,周总理的戏不能抢在前面”.导演据理力争,该剧最后得以公演。公演后,观众好评如潮,王铁成也由此成为最早的特型演员,成为饰演周恩来的“专业户”.
话剧《转折》不仅打开了领导人形象在话剧舞台上的塑造空间,也为后续更多领导人在影视荧屏上的出现开辟了道路。1978年,在谢铁骊、陈怀皑执导的电影《大河奔流》中,毛泽东、周恩来的银幕形象首次被塑造。
成立领导小组
1983年的电视剧《父亲》是第一部反映毛泽东私人生活的影视作品,在当年12月26日播出。描写毛泽东在丧子悲剧面前的心灵震颤时,写到他流了泪,写到他为儿子的遗像扎小白花,写到他向儿媳妇瞒着这个消息,而儿媳妇也向他瞒着这个消息,俩人却要在对方面前装得无限欢颜。
编剧肖尹宪算是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试图以常人情感解构领袖心理。结果片子拍出来之后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调查。肖尹宪后来回忆:“播出没有两天,便从某部队负责人那里传出了一声断喝:这是什么人搞的?谁准许他们搞的?查一查!”“你们能把握住描写中央领导同志的分寸吗?”“中央领导人的私人生活能是你们随便写的吗?”“这么重大的题材你们连声招呼也不打,太随随便便了! ”
由于这部电视剧的“随便”出笼,引起上边的注意,1987年,广电部专门成立了影响至今的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统一审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涉及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职务的领导人的影视作品。
惊人电影票房
1991年丁荫楠导演、王铁成主演、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周恩来》能够公映,至少说明了当时“重大题材小组”的胆识和魄力。
《周恩来》上映时票房据称两亿,观影人次超一亿(那时票价两块钱),即便考虑到组织摊派的因素,这个数字在当时仍然是惊人的。王铁成在这部影片中塑造的“文革”中的周恩来经典形象,得到了周的遗孀、当时已快走到人生尽头的邓颖超的高度肯定。片中毫不回避地描写了林彪事件前后的毛林斗争、毛周江围绕四届人大人事安排的博弈、“二月逆流”、陈毅被批斗、贺龙之袁世凯抓赌背后隐藏着哪些官场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