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缘何成了“弱势群体”

时间:2014-10-08 10:14来源:大西北网-北京晨报 作者:刘海明 点击: 载入中...

    一些省份的部分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抗战遗址等烈士纪念设施破损严重,面临资金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宣传方式落后等困境。


    设置烈士纪念日,无意中让烈士遗址、纪念馆的保护问题浮出了水面。对于暴露出的问题,有的批评政府,有的批评民众,还有的在羡慕他国尊重烈士的传统。反思,有助于烈士不再“弱势”,但我更想知道诸多烈士怎么就成了“弱势群体”.回答了这个问题,再来讨论烈士纪念设施破损严重问题才有意义。


    纵观建国以来各地的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场所、设施的修建,属于标准的政府行为。政府行为要在若干年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行。没有民意的认可和支持,政府部门所做的努力也许不少,收效往往甚微。同样,纪念烈士,也须把烈士身份认定的工作做扎实。前期工夫做好了,民众才可能由衷地敬仰他们心目中的烈士。


    “烈士”概念的含混不清,地方政府自然会越俎代庖,自行认定一些烈士,强求民众来纪念他们,最终导致烈士的泛滥。纪念历史人物,适合通过影视片和相关故事来宣传其事迹。这样的纪念启迪的是人们的心灵,心灵里保存的信息最为恒久。相反,那些大兴土木修建的陵园、纪念馆和遗址,虽也有教育的意义,其教育效果未必大于民间和学校的精神传播效果。当然,这不是说陵园、纪念馆和遗址的硬件建设不重要,而是说陵园、纪念馆和遗址的数量不宜过多。一旦这些硬件过滥,必然降低其神圣性。没有神圣成分的烈士纪念场所,要获得国人长久的瞻仰兴趣,自然比较困难。所以,这显然不是经费投入所能解决的问题。


    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书写过历史的先烈,但缅怀所需要的历史教育未必就是参观形形色色的陵园和纪念馆,而是如何让真正值得纪念的烈士走进民众的心灵里。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踢倒烈士墓碑,别光指责熊孩子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