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马子恺:篆书是浓缩的中国文化符号

时间:2014-11-25 09:27来源:大西北网-中国新闻网 作者:上官云 点击: 载入中...

    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艺术家马子恺古篆艺术展于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在巴黎卢浮宫成功举办, 据称,他是第一位在卢浮宫举办书法艺术展的华人。21日下午,马子恺这位专事古篆创作的艺术家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将从事古篆创作的家传、师承娓娓道来。他说,篆书一直是中国古文字的代表,是浓缩的中国文化符号。得益于家传与师承,自己能此方面有所成就。但提到当下书法艺术“绘画不精书法、书法不精篆刻”的现象,马子恺颇显无奈,“艺术要提倡全科,诗书画印成为一体才是(书法)艺术最好的表现形式。”


 

 

卢浮宫办个展:古篆字体与众不同 得益家传师承

 


    卢浮宫的展览并非马子恺第一次举办个展,但现场展出的五十多件古篆作品颇为观众称道。其中,马子恺最得意的当属古篆书“多彩四季”,尤以“春之韵”最为出彩。他介绍,“春之韵”以丝绸为载体,以“斗方”画面呈现,中间是瓷器器型,同时题有唐诗《春晓》:“融合唐诗、丝绸、陶瓷等传统因子。如何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更多融合东方艺术元素,这也是我这段时间以来创作的主导思路。”


    为了寻求一种与众各别的古篆风格,马子恺很是费了一番心思。他解释,古篆书法早在唐代便有记载,但后人对此分类颇多,而自己的字体则是集古代篆书大成,以春秋晚期齐系、鲁系文字为基础,将甲骨文、钟鼎文等字体融会创作而成。


    对于常人来说,古篆极难辨认,字形好似“天书”般难懂。马子恺也同样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学习过程。但是受益于家庭,这条路走的相对容易一些。马子恺的祖父是商人出身,雅好收藏,至父辈仍然喜欢写写画画。幼年的马子恺耳濡目染,完成了对书画最早的启蒙教育。


    “陈左黄先生是第一个把我带到艺术领域的老前辈。”那时的马子恺还居住在趵突泉边的济南城,那里有很多精研艺术的老前辈,“他传授给我很多篆刻知识。不过,他常讲的就是‘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不主张我(一味)学他的篆书字体。”


    在恩师的启发之下,马子恺逐渐开始研究篆刻。从那以后,在他的心中,篆书一直是中国古文字的代表,是浓缩的中国文化符号。


 

 

创作需入古出新:固步自封会走向程式化

 


    年龄渐长,马子恺开始正式学艺,再大一些,又进入大学系统学习艺术知识。所谓转益多师,许麟庐、欧阳中石、蒋维崧等艺术大家均在他的问学名单上。马子恺打趣说自己是集中国各式教育方式培养出来,“我要是不成,兴许等于说各种教育形式都有些’失败‘.”


    “学的久了,我就有了一种使命感。”马子恺的神色隐隐变得庄重,“我觉得自己需要做一点事情、为这个时代留下一些东西。今天的新便是未来的古,如若不然,届时回望,我们这段时间会是空白期。”


    在上千年的艺术发展史中,高潮低谷并不鲜见,也曾经出现过“黑暗期”,但在马子恺看来,这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只要坚持创作,不断思考,那么创作的作品将不辜负这个时代,“艺术就是要入古出新,不断继承发展。有人说,传统是’万岁‘,创新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一岁‘,这种说法是很恰当的。”


    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马子恺对创作要求极为严格。早在研究书法的时候,每有不满意的作品便毫不留情撕掉。他举出了李可染先生的例子:“对于创作,李可染说’废纸三千‘,通过这样一种治学态度,才能推动艺术真正的发展。如果总是固步自封,则会走向程式化。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从来都不会看重自己的过去。”


 

 

盼“诗书画印”四会:艺术应提倡“全科”

 


    艺术界曾有一种说法,创作要讲究“诗书画印”四会。马子恺也把这当成自己的努力目标。他早年曾师从一位老先生学习绘画,机缘巧合开始研究篆刻,后来又由此专注书法与古篆,对这四个门类均有所成。


    “历史上很多艺术大家在诗书画印四方面都是’通‘的,吴昌硕、齐白石都是如此。现在有的画家画的不错,但在题字上却大为逊色,盖上印那就更难看,所以很多画家落’穷款‘,失去了中国画的真正内涵。”说到哲理,马子恺不自觉的皱了皱眉,“艺术要提倡全科,诗书画印成为一体才是这种艺术最好的表现形式。”


    “现在物质丰富,提供了很多优越的创作条件,结果艺术的’高原‘不少,但高峰却没有几个。”马子恺毫不留情的指出,至今提到书法,大家想到的只能是王羲之、颜真卿等人,“当然,这也需要时间沉淀,但总的来说,好的艺术家要汇集天赋、功夫(指苦学)、人品正以及机遇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高峰。”


 

 

作品继续“走出去”:好的艺术自然知音无穷

 


    接踵而至的荣誉回报了马子恺的付出。他创作的古篆书法《泰山颂》等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及一些艺术机构收藏;2010年个人专场拍卖会《马子恺书法艺术》举办……马子恺似乎倒没有特别看重这些,总讲自己还在“爬坡”,不同地是在每个阶段都能有自己的思考,“比如我写《泰山颂》的时候我用羊毫,笔画粗细一致,以墨的浓淡与空间结构来表达(主题);后来我使用狼毫,在字体上,点、画的粗细对比十分强烈,仅凭一字也能看出飞动之意。”


    马子恺的古篆创作也不是一路平坦,很多时候,当思路陷入瓶颈,他时常整晚整晚不能入睡,再后来干脆将静谧的夜晚也成为他创作的最好时间,并养成了先思考再落笔的习惯,一气呵成,“那时十分安静,人们心性澄明,鲜有打扰。”


    “很快我要去新西兰办展览。”马子恺雄心勃勃的透露,近期完成的“古篆论语”等系列将逐渐向国外推广,不过,目前主要把目标确定在英语国家,“很多国家都有古文字,源头均属’象形‘.文化本就是同根同源,我相信艺术无国界,好的艺术自然知音无穷。”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