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诗而优则仕”,当了湖北省钟祥市作协副主席,我想很多人都不会感到惊讶。不管喜不喜欢,我们都不能否定,至少比起一些省市同样挂着作协“主席”、“顾问”等各种各样领导头衔的“诗人”,她的诗已经算写得好多了。
成名就是这样,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偏僻村落里籍籍无名的诗人,由于新媒体的推广和造势,才使自己的诗歌终于走出大山,成就了今日的余秀华,否则余秀华顶多就是网络诗歌史上一个曾经的存在而已。就在这些日子里,我也曾经试着抛开新闻报道上给予余秀华的种种标签,我希望通过“我读”而有“我感”.不错,接连读了好几首,我看到一位诗人的雏形,语言因子的流动,用延绵的力道推出内心的感受,在内容表达上时急时缓地直逼人心。然而,依个人愚见,在余秀华的诗歌中,我也感受到她对身边的人事,或者说对生活的不信任,也就是说,她非常缺爱。诗歌文字事实上包裹着她的脆弱。她能去触摸去叩问人生的“苦难”,但从她的诗歌中,似乎也映照出作者仍是陷于一种心灵的泥淖之中。
是的,这种“心灵的泥淖”,在一定程度上使余秀华得以在诗歌上创作发挥。拙文在此并不是专门要评价余秀华的诗歌创作价值。因为不仅仅只有我一人担心,余秀华“当官”了,会不会影响以后的写诗。尽管余秀华给出了可以令大家“放心”的答复:“副主席只是一个虚名,没有什么实质的编制,不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其实,如果当真挂了“作协副主席”的“虚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余秀华的生活条件,可以为她的生活带来多一点的爱和关怀,这些当然是美好的事。
关键是,余秀华这种看似淡定老练的回复毕竟不能完全打消关心她及其诗歌写作的读者的疑虑。相信不止我一人,都在暗暗地关心着:“虚名”之下,余秀华能否走出“心灵的泥淖”?在被时下蜂拥而至、喧闹浮躁的种种成名效应的覆盖下,余秀华能够继续“养”好她的诗吗?中外历史上往往有一些作家、诗人承受不了成名的好坏之累,更何况余秀华是处于当下这种新媒体大众狂欢之中。
从这个角度看,余秀华的诗歌创作目前其实处在危险之中。她的诗歌虽然经由微信、微博等新媒介被大家所熟悉和传播,她自己也“人凭诗贵”.但从诗歌创作来讲,这些“诗外之物”和诗歌真的没有太多关系。如果以后的诗歌很容易与“作协副主席”这样的领导头衔发生关系,这个时候的诗歌就不再塑造“诗人”的身份,同时也就很容易变成生活的摆件,变成了社会关系方面的表演。我们不能否认,真正好的诗人诗作有时需要某些推力给予挖掘出来。我们更不能否认,真正好的诗人诗作需要具备一以贯之的抵抗力,具有某种坚强的内在品质。哪怕由于人生的某种“幸运”,社会忽然让他闪亮登场,也要超越虚物,超越世俗的界限。否则如果有一天,“诗人余秀华”只活在了成名当官之前,“诗人余秀华”被时间对象化了,那才叫悲哀的事。
学者杨立华先生说过,读书人的心智,在于一个“养”字。所以对于余秀华当官,我有非常深的感触。假如这些社会职位能够反过来为余秀华提供一种滋养,帮助她创造生活条件上的便利,有机会阅读到更多优秀的诗歌经典,扩大和充盈生活视野,走出“心灵的泥淖”,慢慢培养和提高心智的高度,从而使她写出更好的诗歌。那么像“作协副主席”这些职位,确实就是“养”着余秀华及其诗歌了。当然,这纯属我的美好想象。无论如何,我祝愿余秀华一边接受现实生活中的热量,一边亦在诗歌的世界里创制读者想象中的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