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起“五一”黄金周“瘦身”,中国人民大学依旧坚持“春假+五一”8天长假模式。按照学校通知安排,今年该校的春假为4月28日至30日,算上周末调休和“五一”假,实际上共连休8天。人大师生表示,“春假”作为学校给的“特殊福利”,是一年一度的“春游日”.(3月25日《北京青年报》
人大的春假,让在校不在校的人,忍不住都要羡慕嫉妒恨。春光旖旎,春色撩人,游园赏春,陶情冶性。以春假的形式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比在纸面上高喊“融入社会”有趣得多。事实也表明,春假不会成为教育教学路上的负累,相反,这倒是提升学生幸福感的特色之举。
春假在历史上,与漫长的春节假日缠绵在一起。近年来,有关春假的想法,在制度设计中也屡有提及:数年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明确提出“地方政府可探索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去年8月公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再次明确提出,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放春假,为职工落实带薪休假创造条件。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此前公布的《上海职工带薪休假及外出旅游情况调查报告》则显示,84%沪上家长普遍赞成中小学生放春假。不过,遗憾的是,春假在各地的实践中,基本还是遥不可及的事--别说企事业单位,就算中小学,春假也成了纸上画饼。
春假难得,说来说去,还是休息休假权捉襟见肘。因此,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节假日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不少人建议,把国家宪法日、重阳节、元宵节设为国家法定假日,对此,“网友表达了一边倒的支持。”当然,一边倒的民意未必就是理性的真民意,“假日欲”很可能是个无底洞。不过,人大的春假梦,还是让人怀想起人生中慵懒散漫的温柔时光。春假在制度里“可遇”,在现实中“不可得”,这也许本身就是个值得思考的议题。
在这个春天,一曲诗意盎然的《从前慢》,打动无数人的心肠。“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慢半拍的慢生活,在飞速的城市轨迹中显得奢侈而稀缺。谁也无法否认,走走停停的生活,抬头看天、低头发呆的生活,已经渐行渐远。
人生,若没有留白的空间,如弓箭一样只知飞驰向前,何处安放那些天马行空的思想?其实,放不放春假倒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当年华老去,我们的回忆里,还能不能按得下“慢播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