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日9月30日已被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选址曾有三处,为何最终确定天安门广场?
最初关于纪念碑的建造地点曾有过多种意见,委员们讨论时曾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也有人主张建在西郊的八宝山,最终是由周恩来根据多数委员的意见,决定将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上。周恩来认为天安门广场有“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天安门广场将是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当时大多数人赞成这个意见。
1949年9月30日下午,毛泽东就与全体政协委员一起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奠基典礼。
由于人民英雄纪念碑要安放在天安门广场中,因此碑体不能太小。考虑到天安门高33.7米,正阳门城楼高43.65米,设计者最初将纪念碑的高度定为39米,实际建成的高度为37.94米。“今天所看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不是先建成天安门广场再进行设计的,而是根据未来广场可能达到的规模来设计的。这在世界广场建筑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作者殷双喜如是说。
154字的碑文,周恩来写了多少遍?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址奠基典礼上,毛泽东宣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这篇雕刻在碑石背面耳熟能详的碑文,是由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周恩来亲笔书写的。
那时,周恩来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遍碑文,前后共写了40多遍,最后挑选了自己最满意的一篇。他拿到工地,征求雕刻家刘开渠的意见,诚恳地问:“怎么样?行不行?”刘开渠说:“以前只看到您的题词,还没有看到过您写这么多字、这么工整的书法作品。”
碑文写好后,雕刻碑文的任务也非常艰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篆刻师陈志敬之子陈光铭记得很清楚,1949年9月23日,突然有几位政协的同志到他家,要求在9月30日前把154字的碑文刻好。
陈光铭还透露说,当时父亲看到的碑文共有154字。大约在1954年后,碑文发生了两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碑文少了“为国牺牲的”5个字,第二个变化是落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敬立”中,“敬立”改为“建立”.
纪念碑从开始设计到1952年8月1日正式开工,再至1958年5月1日正式落成揭幕,共用了8年多的时间。
毛泽东于1955年6月9日亲自为纪念碑的碑石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的题词。这个“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题词毛泽东共写了3幅,殷双喜说,“现在纪念碑上的8个大字,就是征求专家意见后,从3幅字中选取8个字重新编排而成的,极充分地体现了毛主席书法的神韵。”
为什么改坐北朝南为坐南朝北?
根据参加过设计施工的专家回忆,周恩来在审定设计方案时曾提出,为了将来能让更多人非常醒目地从长安街看到纪念碑的正面,建议将传统的纪念碑坐北朝南的形式改变为坐南朝北。
此外,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花圈纹饰十分重要。林徽因与梁思成是纪念碑上花圈纹饰的主要参与设计者。他们采用百花和卷草作为碑座装饰纹样的主题。据纪念碑的设计资料所载:百草花纹是我国历代人民所熟悉并喜爱的题材,有悠久的优良传统……而在细节各部如花朵、花梗、卷叶、丝带等,包含着崭新丰富的内容和现实的形象,能活泼地表现出时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