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 纪念碑的建设过程中,有人提出:天安门广场政治集会多,平时游人也很多,而且大多从东西长安街进入广场,应该正对纪念碑的正面,建议纪念碑的正面应改在北 面。根据施工进度,兴建委员会于1954年底向中央汇报,经批准,北面为纪念碑的正面,这样,纪念碑按原设计的方位就转了180度。
原编者按:本文作者系曾任职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下设计组的解长贺,本文中以第一人称写作。
人民英雄纪念碑 资料图
本文摘自北晚新视觉网站 作者:解长贺 原题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1953年9月,我被调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下的设计组工作(设计处下还设有美工组、装饰花纹组),那年正好24岁。有机会参与纪念碑的设计方案以及土建施工图等的绘制工作,我至今倍感荣幸。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造型——共征集了140多种设计方案,快完工时取消了“宝顶”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当天下午政协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亲自铲土为纪念碑奠基。根据决议在北京市市长彭真领导下,由17个单位组成了“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具体行政事务由当时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负责。纪念碑的设计工作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主持。具体工作由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下的设计组承担。
为了使纪念碑设计得庄严、完美,工作伊始兴建委员会即向全国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美术界、文艺界等广泛发函征求设计方案。先后收到140多种方 案。方案大体分成两类:一为建筑型方案,一为雕塑型方案。经过多次座谈讨论,最后确定以突出毛泽东主席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为主题的建设方 案。
纪念碑的设计按照以高而挺拔的形象表现的原则,下有检阅台,台四周有十面浮雕,台内为陈列室。检阅台上为碑身,碑身下有须弥座,碑身正面的碑心用百 吨重的整块大花岗石,上刻毛泽东主席题字,碑的背面刻全国政协通过的碑文,碑顶为四坡庑殿顶。按这个设计方案作了模型,并送市政协和全面政协会议上陈列展 览,最后中央首长同意了这个方案。据此,设计组绘制施工图后于1952年8月1日开工,由北京市建设局组织力量施工兴建。
工程开工后,又有不少人提出修改意见,主要集中在碑顶造型上,认为庑殿顶太古老,不能反映时代特征,经过多次座谈,将原碑形做了修改。修正后的设计 取消了检阅台和陈列室,以完整的双重须弥座承托碑身,下层须弥座四周为斗争史绩浮雕。碑顶也取消了四坡五脊的庑殿式屋顶,改为四角攒尖顶,亦即四坡攒尖上 覆圆形宝鼎。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些群众对碑顶仍有意见。有人主张碑顶应塑群像,有人主张应突出民族形式,意见仍很强烈。兴建委员会为了进一步吸收各方面 意见,于1953年10月,将修正方案举办了公开展览。根据各方意见,将设计又作了一些修改,但碑顶仍为四角攒尖宝鼎造型。
1954年底,月台、碑座、碑身已开始安装石料。有人仍对碑顶造型有意见,主要是雕塑家主张用雕塑群像顶,建筑师主张用建筑顶。1956年夏的一个 星期日,兴建委员会办事处的贾国卿书记通知我和同事杨信勇带上纪念碑的设计图纸和模型去市委向领导汇报。到后方知市委副书记刘仁同志邀请历史学家范文澜先 生和陈伯达正为这事进行座谈,经反复讨论后大家认为,既然碑顶造型意见不好统一,暂时就不要宝鼎了。孙中山先生不是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吗?”那就让我们的后辈子孙去完善碑顶的造型吧!这样,纪念碑的碑顶上就没有安装宝顶,留下了约2米×2米见方的平台。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的朝向——原方案被转了180度,坐南朝北面向天安门城楼
纪念碑的朝向,原设计按照中国传统朝南方向为正面。所以毛泽东主 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碑的南面。在纪念碑的建设过程中,有人提出:天安门广场政治集会多,平时游人也很多,而且大多从东西长安街进入广 场,应该正对纪念碑的正面,建议纪念碑的正面应改在北面。根据施工进度,兴建委员会于1954年底向中央汇报,经批准,北面为纪念碑的正面,这样,纪念碑 按原设计的方位就转了180度。施工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金字就镶嵌在纪念碑的北面了。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毛泽东主席题字——毛主席在宣纸上写了两幅,我带着题字真迹徒步夜行十余公里
纪念碑正、背面的碑文是碑的主题。碑形确定以后,毛泽东主席于1955年6月9日题写了正面碑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碑文是周恩来理所书。
出人意料的是毛主席写了两幅,真迹是写在中式宣纸信笺上的,竖行自右向左排列,每个字大小约8至9厘米。要使字迹能达到设计的实际尺寸,满足施工要求,这就要做选字、放大等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工作。
当领导宣布由我负责此项工作后我又惊又喜,喜的是自己有幸能亲自参加毛主席亲笔题字的实施工作,怕的是做不好会愧对英烈。
我接受任务后,首先遇到的是选用哪一幅的问题。我提出能否选用两幅中比较完美的字另拼一幅,著名书法家魏长青先生认为,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一个条幅 字乃至每个字都具有其笔势、韵律和连贯性,因此不能拆开拼用。他的意见遂被采纳。那么,如何将题字按照碑身尺寸放大成实样呢?以“永”字为例,碑身上是 2.2米高,原作是9.5厘米,需放大23倍才能符合设计及施工要求。我提出有三个方案:①用方格网法放上;②用幻灯放大;③用照相机放大。方格网法简单 易行,但不精确,被否定。我去灯市口街幻灯社联系,由于技术所限,不能解决。我又去找了当时北京摄影技术水平较高的大北照相馆,与技师们共同研究放大方 案,但按当时的技术方案也难以解决。
一时间题字的放大成了难题。焦急中,我突然想起1951年曾在北郊某测绘单位建厂工地实习过,于是立即起程。记得当时正值盛夏,经过连续一天不断测 试,完成任务时已是凌晨三点多钟。但为了保护毛主席题字真迹的安全并及时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放大成功的喜讯,我婉拒了该单位的留宿,星夜沿着土路和农村的 青纱帐,用了两个半小时,徒步夜行十几公里,返回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兴建委员会办事处。
接下来该考虑的是以何种笔法镌刻的问题。中国传统镌刻有阳文、阴文等多种形式。我查阅了多种文史资料,并到北海、颐和园等地做了实地考察,最后决定采用阴文,笔道截面是"V"型。阴文的阴影自然形成立体感,同时,金字也便于安装。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