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私塾代替现有教育恐怕不妥

时间:2015-05-18 09:37来源:大西北网-北京晨报 作者:蔡辉 点击: 载入中...

私塾

 

  中国接受现代义务教育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前贤筚路蓝缕、不断与偏见斗争,始有今天成果,确实,应该重视其中不足的地方,但不能因为存在问题,便彻底转向相反思路,用神话古代来制造“终极解决方案”的幻觉。


  近日,一组题为《夫妇为给女儿快乐童年深山办私塾》的系列摄影风靡网络,它讲述了西安夫妇两人遁迹终南山、边修行边办私塾的故事,引来无数好评。


  远离课业压力,回归自然与传统,对忙碌的现代人确有较大诱惑力,人们争相点赞,既体现出对当下教育的不满,又展现了对城市生活的抱怨。


  但,不能忽视两点。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从现有法律看,父母没有权利让子女舍公学而就私学。


  其次,回归自然会给环境带来更大伤害,住在郊外,意味着要增加88%用电量,仅私家车一项,每年就要多排放6700磅二氧化碳,据统计,美国大都会区工作的工人收入高过其他地区30%,生活压力让他们生产效率高出50%.这意味着,在今天,回归自然是有钱有闲的富人游戏,不具普及的可能。


  不否认,现有教育存有不足,体现在工厂式教学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过于整齐划一、呆板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此,可以通过私塾教育予以修正和补充,但用后者替代前者,恐怕不妥。


  毕竟私塾采取的是传统教学方法,事实证明它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很难给孩子打下均衡而牢固的知识基础。近代以来,中国屡屡错过现代化机遇,从世界领先到被瓜分豆剖,传统教育难辞其咎。因为它主张死记硬背,重修身而轻实践,导致读书人脱离现实、空守原则,只会闭门造车,成了于国于家绝无用处的废物。


  确实,也涌现出林则徐、曾国藩等优秀人才,但在数百万读书人群体中,他们属凤毛麟角,在清末,绝大多数读书人是社会变革的阻力,甚至视现代文化为寇仇,不惜造谣生事、蛊惑民心,凭空增添了转型的成本。


  从历史看,中国接受现代义务教育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前贤筚路蓝缕、不断与偏见斗争,始有今天成果,确实,应该重视其中不足的地方,应该进一步改进,但不能因为存在问题,便彻底转向相反思路,用神话古代来制造“终极解决方案”的幻觉,这将带来新的灾难。


  现代社会是世俗社会,在通往现代化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国家都付出了巨大代价,比如传统的消逝、道德的崩溃、心灵家园的幻灭、世风日下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向前看,向走过来的社会寻求经验,而不能向后看,用退回过去来自我麻痹。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只能顺势而为,发展的问题要用发展来解决,多开新,少叙旧,多拿来,少自恋,方为突破困局的正途。办私塾是件好事,但还要尊重法律。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教授办私塾:教育创新还是倒退?
  • "私塾教育"不能取代言传身教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