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大学考试季,一个本属于收获的季节,但对北京一所211高校的学生杨柯来说,她所收获的却是一个大问号--大学究竟能教给我们什么?回顾过去一个学期的学习,杨柯感到"十分失望".杨柯告诉记者,其所学的传媒专业,上课时老师颇有兴致地播放起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一部电视剧《公关小姐》,而这部所谓的教学视频,却是上个世纪90年代新闻专业学子的"教材".
(7月13日《中国青年报》)
平心而论,高校使用"古董"级别的教材,也并非一定就是"找骂".对于一些具有普适性原理和知识的教材,同样能让学生受益。但对于一些应用型极强的专业,行业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教材稍微陈旧几年,就已经可以作为"古董"封存起来,倘若老师还给学生照本宣科,那真是在做无用功。即便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掌握老师讲授的所有知识,对工作中的应用也无益处。譬如计算机专业,假如教材滞后,所学习的计算机语言和操作,有可能已经无用武之地,这也是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回炉"接受培训的原因所在。
此外,大学与中小学不同,教材只是学生获取新知的一种辅助工具,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课件内容,如此才是尽责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