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
1938年6月,蒋介石下令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使黄河水改道流向东南,虽然达到了阻挡日军的目的,却也给豫皖苏三省带来深重灾难。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出于内战的需要,故伎重演,针对中共军队精心设计了"黄河战略".
蒋介石制订"黄河战略"
中共的武装力量在抗战期间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在黄河下游地区,创立了晋冀豫、冀鲁豫、山东等解放区。这些解放区基本连成一片,切断了南京与华北、东北等地的陆路联系,对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展开构成严重威胁。
1945年入冬后的一天,蒋介石在军用地图前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郑州花园口以下的黄河故道两岸,大部分地区已经被"赤化",中共的几个主要解放区几乎均在故道两岸范围内。蒋介石心头一亮,再次想到"以水代兵"--他秘密制订了一个所谓"能顶40万大军"的"黄河战略"计划,中心内容就是堵塞花园口决堤口,引黄河水回归故道,既可以水淹解放区,又能将几个连成一片的解放区用黄河割裂开来,为发动内战后一举各个击破各解放区构筑军事优势。
国共围绕黄河归故展开斗争
蒋介石以帮助"黄泛区"人民解除灾难为幌子,迫不及待地对外宣布:为救"黄泛区"人民于水火,政府决定实施黄河归故计划。在延安的毛泽东看穿了蒋介石的计谋,为了解除"黄泛区"人民的疾苦,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最终还是以大局为重,同意让黄河归故。
蒋介石为让他的"黄河战略"尽快付诸实施,在1946年2月特设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3月1日,在事先未与中共协商的情况下,花园口黄河堵口工程正式动工,并计划在1946年6月底前堵上花园口决口,让黄河水重新流入故道。这一情况引起中共高度关注,并遭到解放区民主政府、民众和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当时的黄河故道早已大部分辟为田园,居民已有40多万人。黄河故道堤防年久失修,残破不堪,一旦黄河回归故道,不仅危及故道中的40万生命,两岸附近的700万民众也势必陷入新的"黄泛区"之中。此时,国共双方正处在军事调停阶段,国民党深恐黄河事态扩大会引起舆论抨击,因此还有所顾忌。于是,国共双方经过协商,决定通过谈判解决黄河归故问题。这样,国共两党围绕黄河归故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签订了一系列协议。
国民党放水淹解放区
1946年4月15日,国共两党达成《菏泽协议》。照此协议,在下游复堤、疏浚和迁移工作完成后,再将黄河水牵回故道。这个结果自然与蒋介石的"水兵计"格格不入,因而协议达成的第三天,国民党方面就变卦了。国民党行政院否决部分工程技术人员提出的于1946年12月底完成花园口堵口工程的意见,再次电令工程局务必在7月1日前完工。显然,国民党当局是想在大汛前的6月底完成花园口堵口放水,配合其发动全面内战。而这个计划,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拖延到了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1947年3月15日晨3时50分,国民党当局在解放区复堤工程尚有37处险工未完成、堤防60多公里未修复的情况下,单方在花园口堵口合龙,放水归故。仅冀鲁豫解放区沿河10个县的滩区,被淹村庄即达237个,淹没耕地27万多亩。解放区出动30万民工组成的治黄大军日夜奋战在长达300多公里的大堤上,最终,黄河安全归故,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没有出现大的伤亡。
"黄河战略"给刘邓留下战机
"黄河战略"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攻防。黄河归故后,犹如在几大解放区之间开掘了天堑,增加了相互联系呼应的困难。以此地理形势为依托,蒋介石调整部署:依靠黄河天险,以少数兵力沿河布防,对退守黄河以北的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采取守势,调重兵于陕北、山东两端,实施重点进攻。
黄河帮了蒋介石的忙,但也暴露出其战略弱点。他以水当兵,认为黄河天险抵得上"40万大军",在千余公里的黄河防线上只部署了24个旅,且中原和江南纵深亦少机动兵力,十分空虚。这无疑给机动中的刘邓部队留了一个可乘之机。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4个纵队12万多人多路出击,一举突破黄河防线,挺进鲁西南,蒋介石苦心经营的黄河防线,一夜之间被撕开一道大口子。这样,中共军队在国民党重点进攻之初,因黄河归故而造成的解放区被分裂开来的被动态势迅速改观,形成东、中、西三线呼应,反陷国民党军队于三点难顾之境的局面。
此后,刘邓大军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也标志着蒋介石"黄河战略"彻底破产。据《文史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