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和西域通商的活动中,眼镜从西域传入了中国。明朝张靖之在《方州杂录》中记载,一天,他到胡豅家里做客,见到明代宗赐给胡豅的父亲胡宗伯的一副眼镜。
这副眼镜“如钱大者二,形色绝似云母石,而质甚薄,以金相轮廓而纽之,合则为一,歧则为二,如市中等子匣,老人目昏不辨细书,张此物加于双目,字明大加倍”.
眼镜的镜片很薄,眼镜框是金质的。能合在一起,眼睛昏花看不清书上的字迹时,戴上它,可以使字迹清楚。
明代宗时期的参政孙景章也有一副眼镜,他的眼镜是用良马在西域的客商手里换来的。当时,西域人把眼镜称为“僾逮”.明朝嘉靖年间郎瑛曾在他《七修类稿》中写道:
“少尝闻贵人有眼镜,老年人可用以观书,予疑即《文选》中玉珧之类。及霍子麒送一枚来,质如白琉璃,大如钱,红骨镶二片,可开合而折叠之。问所从来,则曰:‘甘肃番人贡至而得者。’”
至清朝,广东人开始用水晶制造眼镜了,由于工艺精湛,制作精细,是当时眼镜中的上品。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的刘跂在《暇日记》中说,北宋的史沆在断狱时,曾取十几种水晶来用。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他是因为看不清案牍上的字迹,用水晶来照着看。可见,北宋时已经开始用水晶来帮助提高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