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在两会中尖锐地指出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的问题:“有的官员把非遗保护作为’政绩‘,能和政绩挂钩的就保护,跟政绩无关的就不管。”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非遗”,被某些官员当成商品一样开发,以获取最大的利益。
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的是为了帮助后人留住五千年文明历史中璀璨的人文精华。而如果一旦非遗保护被当做地方官员的“政绩”来炫耀,必定会出现非遗保护挑肥拣瘦、厚此薄彼的现象。即便是在进入名录后,也会遇到没人管或者过度开发的下场。这折射的是部分官员的错误政绩观,更严重的是,它或将加速“非遗”的变质与消亡。
目前来看,我国已有上千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级名录则更多,可这些数字并不能与真正被保护的“非遗”数量画等号。另一方面,各类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的“非遗”手艺和已被开发的古村落,成为当地政府谋利的工具,过度商业变现,是竭泽而渔,与保护和传承背道而驰。
值得追问的是,地方官员之所以对“非遗”趋之若鹜,正是因为其可以成为政绩考核的一项指标。但应当明白,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同,它更需要慢工出细活。从这个角度出发,上级部门在考核官员文化政绩时,更应当强调品质而非数量。对于贪图一时功绩违规开发“非遗”资源的官员,更应启动追责机制,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
非遗保护,任重道远,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最大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