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件文物将于国际博物馆日亮相 展示近20年考古成果

时间:2017-05-15 09:54来源:大西北网-人民日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在博物馆里你遇见过令你心动的TA吗?”这两日微信群里一篇关于博物馆的文章标题,引发了很多评论。


    文物除了承载历史信息,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美好。将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展的《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主要从1995年-2016年的历年十大考古发现中精挑细选,最终确定360件(套)文物。从杨官寨遗址的仰韶文化遗物,到新疆精绝古城的尼雅遗址珍宝,再到隋炀帝墓随葬品、南海一号沉船珍宝,展品涵盖从史前时期到宋元明清的历史时期。观众看完展览,能生动地了解到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


    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都有代表性文物进行展示


    本次展览包罗万象的展品,贯通新石器时代到清代,每个阶段,都有几件代表性文物令人印象深刻。


    一件来自河南三门峡庙底沟文化的彩陶,代表了中国史前的艺术浪潮。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仁湘与彩陶厮磨了30年,在他的眼里,这件彩陶的纹饰旋纹,类似构图在现代艺术中依然鲜活。“它内敛的双旋独立而严谨,散发着律动的美,外向的双旋如同伸展着长长的双臂。纹饰在器物表面首尾相接,仿佛无穷无尽,这作为装饰纹样的一个重要艺术原则被确定下来,延续至今。”王仁湘说。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已经被研究了上百年,即便如此,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出土的方鼎依然让人炫目。作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这件方鼎,将曾侯乙家族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余年。方鼎厚重高大,器与盖有相同的两行铭文“曾侯作父乙宝尊彝”.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对于这件从未出过远门的宝贝热爱有加,“过去我们更关心的是铜器上的铭文所提示的族氏文字和方国名,它对于排定墓地的世系、确定曾国与其他方国的关系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但到了这个展览,观众首先都会被它的美所征服。”


    一般来讲,方鼎代表的等级很高,而腹壁上周装饰有兽面纹、其下为优美蝉纹的,则是更高的等级。“商周之际的鼎盖都做成简单的扁平状,这件青铜方鼎的盖却极为考究,盖内有高约一厘米的长方形凸起,是为扣合器口之用,盖面中部长方形环钮的两侧各有镂空状的夔形扁钮。这些精彩的细节在以往的铜鼎中都十分罕见。”方勤说。


    一双汉晋时期的钩花皮鞋躺在展柜里,纺织文物修复专家王亚蓉对它太熟悉了。它出自1995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发掘的精绝贵族墓地,为一位男性所穿。果绿色的细绢包裹着靿靴,以彩色丝线交捻勾结的“山”字斜格花错落有致,靴底是整片的皮革,皮革还翻上来包裹着靴帮,结实耐用,又防寒防水,“皮底的里子和靿筒保证了它的实用,是游牧民族的特点,但装饰部分既时尚又轻薄,难得一见。”


    来自蓝田吕氏家族墓的耀州窑青釉兽形盖、带温砵执壶,则是宋元瓷器展品的代表。北宋关中蓝田吕氏属名门望族,吕氏四兄弟在文化、学术领域也颇有建树,没想到的是家族的墓园会在2009年被自己的后人盗掘,经过考古人员的抢救性发掘,在7座墓葬中首次出土了精美罕见的宋代耀州窑官窑瓷器等文物。


    从近千件(套)文物中精选出360件(套),挑选标准就是“美中选美”


    20年的十大考古发现,要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文物,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据介绍,此次调研走了22条线,每条线都牵涉到两三个省,从近千件文物中精选出的360件(套)文物,让展览备受瞩目。而挑选展品的标准就是“美中选美”.


    选择庙底沟文化就是因为文物造型体现出的美感和内涵。以彩陶为标志的仰韶文化,精彩的文物有很多,发展到庙底沟已然达到一个新高度。相比早期西安半坡时期朴实厚重、少有曲线变化的圆形器造型,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彩陶曲线更加优美圆滑,仿佛有了独特的形体美。简单的黑白红三色,看似抽象的纹饰却可以让人想象到鸟飞于天、鱼翔于水、花开于野。“它表现的可能是一种宇宙观体系和认知体系。”王仁湘说。


    周朝的青铜器,在器型和纹饰上,有着这一历史时期独特的美学追求。在方勤看来,西周东周时期,新工艺、新理念与鲜明的地域性使青铜礼器的纹饰更有装饰美,体现的是美学风格的渐变。“商周时的青铜纹装饰为拘谨,更为讲究对称,更为繁密拥挤,动物的形态也更为概括,多种动物的身体被分解,再将不同的部位拼接,如李泽厚所说的饕餮纹所代表的狞厉之美。西周由于礼制的确立与完善,之前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不再是主流,更加追求简约与和谐。”方勤说。


    瓷器自然是中国所有文物类型中最能体现社会审美变化的大类,从原始青瓷一直到明清绵延不绝。宋朝则是瓷器发展历程中品质最古典、最有审美格调的时期。


    因为是收藏世家,在蓝田吕氏家族墓里这些瓷器成系列地摆放。按釉色分有青瓷、白瓷和青白瓷;按窑口分,有耀州窑、定窑、建窑和景德镇窑;按品种分,有执壶、温碗、尊、香薰和碗托等,真实反映了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精致生活。此次展览中有一件青釉刻花渣斗,这是一件茶器。同期出土的铜渣斗里,还保留着残存的茶叶,经检测是北宋时期深受宋徽宗喜爱的福建白茶。用吕氏墓的生活用瓷、文人用器来表现宋代以来的士人风尚,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审美变化的背后是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赵古山认为,这次展览把主题和美好结合起来,是多年来一种新的尝试。“改革开放以来是考古事业的黄金时期,新的考古理念、大规模的基建导致的抢救性发掘,都使我们的考古有许多的新发现。”


    1990年至1996年,国家文物局曾先后举办过4届中国文物精华展,将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精美的文物及时呈现给观众。从1996年至今的20年,由于各省的文物局和考古所可以及时地向观众介绍新的考古发现,国家文物局就没有再举办类似的大型展览。2016年底,国家文物局觉得可以筹办一个反映近二十年考古发现的大展,回馈观众。展览工作最后交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首都博物馆共同承办。


    首都博物馆策展人冯好说:“我们通常理解的美就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对于美的追求,这从古代各个时期的文物上都可以体现出来,古人对美的追求、对好的热爱也是随处可见。’美·好·中华‘中间用点分开,象征从美到好,是一个升华、递进的过程。这个展希望在展示中国近二十年的考古成就的同时,让观众了解到这种审美变化背后蕴含的是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


    专家认为,文物体现的美有时比历史更真实。审美的自由,才是心灵的自由。每一件文物所体现的自然的形式、万物的规律、和谐的内在,就是生机勃勃的美好中华的最佳注脚。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国际博物馆日聚焦民营博物馆:多数被指“仅剩架子”
  • 国际博物馆日来临 不文明参观行为仍难禁绝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