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唐域民 (资深编辑,曾在贵州几家传媒机构供职,长期关注贵州地方史研究。)
贵州不产盐,历史上,八十余县中,六十余县的盐来自四川自贡、五通桥,其余来自云南和广东。古时候贵州陆路交通长期不便,运量小成本高,可通舟楫的河道,自然成为盐运的首选通道。到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 ,四川在贵州边境开设四大口岸,专门运销川盐。临赤水河的仁怀旧城(今赤水市区) ,就成为遵义最早的通商口岸——仁岸。从这里运送进来的盐,长期占入黔川盐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如今赤水的特色产业是竹制品和生态旅游,贵州最大的竹浆造纸项目就在赤水,这里还有全国最多的竹地板、竹工艺品生产企业。市内出售竹制旅游纪念品的商店随处可见; 大小餐馆酒店,用竹笋炖、炒、煮、拌,制出各式菜肴推而广之,起名“熊猫餐” 。作为过去几百年间的盐埠,赤水留存至今的相关建筑和实物已经很稀少。盐运——这个城市记忆中重要的一环已经逐渐淡去。
走遍土城的上街、中街、下街,我看到街边四分之三的老房子形貌依旧,其余的,或者破败、坍塌,或者早已改建成由砖墙、混凝土梁结构的平顶多层楼房。在不止一座这样的楼房墙身,我看到了悬挂在墙上的大幅喷绘广告,诸如“移动通信3G套餐包” 、 “XX品牌服饰”之类,还看到了在下游各镇没有的一则承揽古建筑修缮的文字广告。
仁怀市地方史研究者周山荣说,旧时盐商中有不少陕西、 山西人, 人称 “老陕” 。这些 “老陕”有的回到了故土,因为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有的落地生根,他们的后代,就成了我们一样的汉族移民后裔,知道或不知道自己的祖籍,都自认是贵州人。仁岸的赤水河流域如此,綦岸的桐梓、遵义、贵阳如此,涪岸的乌江、清水江流域如此,永岸的乌蒙山区也如此。
最近,周山荣在电话里告诉我,他找到了一家“老陕”后裔,姓焦,他们把这个字音读成“桥” ,据说,这是老家的念法。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