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继无人 兰州“酒曲”要断线了

时间:2011-12-26 16:45来源:鑫报 作者:沙莎 点击: 载入中...
 

兰州酒曲传承人王祥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见证。近年来,无论是主办部门,还是普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引起了高度重视,但大部分民间音乐、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项目,都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法一代代传递下来的。由于保护和传承方面有些环节的脱节,导致很多民间文化的宝贝都已经“灭绝”了。而“兰州酒曲”也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A “好东西要是失传了,真可惜”

  “第一次听到酒曲,是十几岁的时候,当时家里请了‘唱把式’唱曲,唱的就是《尕老汉》,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看见老艺人又唱又跳的,表演诙谐,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想去学。”回忆起第一次听到酒曲的情景,王祥庆依然记忆犹新。

  王祥庆告诉记者,酒歌是要唱着数数的,还要伸出手指头打手势。通常唱完酒曲,紧接着是双手比划,同时口中还须念念有词。不管是颜色还是数字增减,规则要求是唱词与比划同时进行,且须准确,以无误者为胜,否则要罚酒。而多数时候,唱酒歌时,大家都已喝得差不多了。一个个晕晕糊糊的,说话都说不清楚了。因此不是数错了数,就是打错了手势。而且看别人唱酒歌的人也稀里糊涂,常常该罚酒的没罚,不该罚的反倒痛痛快快地喝了罚酒。

  此外,王祥庆还告诉记者,兰州酒曲是“花儿”的一种,是唱词、曲调、舞蹈和谐统一的艺术,是先人传承下来的民间传统文化,彰显着沿袭千年的中国传统酒文化,充满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可却没有多少人会唱,就连许多研究它的专家,会唱的人也不多,真的很可惜!“这也是我最大的担忧,这么好的艺术,一定要留下来,可是,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些老传统了,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干脆就不喜欢这个,小女儿倒是挺喜欢听的,但也不想学,身边的朋友都很喜欢听我唱,却没有几个会唱的,以前我也教过两个徒弟可都没有坚持下来,这么好的东西要是失传了,真是可惜。”

  “现在,在兰州也有很多地区还在唱酒曲,但也就是唱几句,没有人能唱完整的酒曲。”王祥庆这样对记者说。此外他还有个最大的担忧,酒曲是民族民间文艺的一个组成部分,充满着强烈的艺术魅力,但现在已是后继无人,濒临失传。

  B “申遗”光环背后的悲怆

  其实,后继无人是现在很多“非遗”项目面临的共同困难。城关区文化馆副馆长罗小刚告诉记者,老艺人们年龄大了,学传统手艺的年轻人少了。许多表演项目面临失传,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及民风民俗也将慢慢消失,实在太可惜了!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现代审美情趣的改变,对传统文化艺术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导致了市场日益萎缩。如现代流行歌舞对传统戏曲以及像王祥庆演唱的“兰州酒曲”这样的民间曲艺的冲击。另外,电影、电视、动漫对皮影戏的冲击,现代电脑绘画、高效胶版印刷技术对传统木版年画、剪纸作品的冲击。一些民间铁笔烙画、麦杆画、刺绣、剪纸等,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后继乏人,使得传承人生活困顿,技艺面临消亡。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传承人“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尴尬。

  事实上,真要让藏于深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它的生命,焕发它的光彩,显然还需要更多务实的举措。城关区文化馆副馆长罗小刚说,现在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面很窄。很多时候,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手工特性,决定了这些手艺往往只能在小范围内流传,因为能够知晓的人少,真正学习的人更少。因此,罗馆长认为可以将便于传承的项目,如剪纸、刺绣等手工制作带进课堂,通过社区培训让更多感兴趣的人关注与了解这些“非遗”项目,让这些手艺能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人不仅是欣赏,而且能够参与到学习和制作的整个过程中去。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可爱的中国”之苗族:小小竹编编织脱贫致富梦
  • “可爱的中国”之柯尔克孜族:这里的人们和猎鹰有个约定
  • 甘肃山丹军马场现“万马奔腾”壮观场景
  • 走进三江源丨“飞阅”三江源:壮美通天河
  • 甘肃敦煌秋游“人气爆棚”
  • “天空之镜”--茶卡盐湖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