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市拐 西安的东关大道曾由此拐弯

时间:2011-12-27 17:25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西安的很多地名都既有历史又非常有趣,东关的鸡市拐就是其一。初听此名,不少人都要反复确认才能搞清鸡市拐究竟是哪几个字,清楚后又不免好奇“很少出现在地名中的‘拐’字是从何而来”?

  清末时叫作“鸡儿市”

  西安城东门外向东一站路的丁字路口被人们称作鸡市拐。那里,是东西走向的东关正街与南北走向的更新街的交汇处,有十余路公交车在一旁停靠,并以鸡市拐为站名,进站时车厢内响起的报站声,不经意间提升着鸡市拐的知晓率。

  知道了鸡市拐,却不一定能说出它的由来。为什么附近的大街小巷都各有其名,还要给路口再起这么个名字呢?那里真的有过鸡市么?而且为什么笔直的路要叫个“拐”,这又是什么意思?

  “要想说清原因,就得追溯到古代了。”西安地名专家葛慧老先生介绍说,今天的鸡市拐,在明清时期,位于东郭城内,是东关正街的东段。它的确切位置,应该就是东关正街向北转入更衣前坊(今更新街南段)的岔口处的一小片区域。名称的来由,相传是清朝时周边许多养鸡的生意人把鸡、鸡蛋拿到这个地方来售卖,时间久了,逐渐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市场,被人们用儿化音唤作“鸡儿市”。“鸡儿市”也就是后来鸡市拐名称的雏形。

  那“拐”又是从何说起呢?原来,在明清、民国直到解放后的很长的时间里,西安城的东门外并不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是一条笔直大道。那时,鸡市拐附近是一块高地,东门外朝东的大路,到了这里就顺着地势朝北拐弯了,这条朝北的路,叫作更衣前坊和更衣后坊。而作为东关正街的东段,“鸡儿市”恰好处于东关正街向路北更衣前坊转弯的拐口位置,正因为此,所以时间久了,“鸡儿市”便被人们形象地叫做成“鸡市拐”。

  不过,至于鸡市究竟持续到哪个年月、“鸡儿市”又是什么时间变成了“鸡市拐”,葛老先生也没考证出确切记载。现在能够知道的是,在清光绪年间,人们还在使用“鸡儿市”的名称。这点在光绪十九年的《清西安府图》中有所印证。从图中可以看到,“鸡儿市”就在今天鸡市拐的位置,它往北是更衣前坊,往东是柿园坊,柿园坊是东郭城内一个坊里名,位于东郭城中大街之东,以坊内有柿园巷而得名,坊址大约在今天的东关柿园路一带。看得出,那时更衣前坊路较宽敞,柿园坊一片路面较狭小。过了柿园坊再往东,更是没有通直大道了。相反,相对宽敞的更衣坊走到尽头向东转弯,仍是一条大道,可一路直线出东郭门。

  “这和我们现在的情况恰好相反,那时正东方向没有像样的大路,如今的柿园路还不存在,是一些居民区,反而现在是小街巷的更新街倒是一条交通要道。”葛老先生说:“那时,往东去十里铺、去灞桥,甚至出西安的人们,都得从鸡市拐这里往北拐,经过现在长乐坊、八仙庵一带,才能再继续东行。反之,从东边进西安也要走这条线。所以鸡市拐这个拐口位置比较突出,也有单独命名的意义。”

  鸡市拐和东梢门是两回事

  说到鸡市拐,有一个概念不得不提,那就是“东梢门”。众所周知,在现在西安城墙的西门、南门和北门外,分别有西梢门、南梢门及北梢门,却独独东门外没有相应的东梢门,于是,一部分人从地理位置上判断,认为鸡市拐应该就是东梢门,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过东梢门?

  “有过东梢门。”采访中,多位东关老居民如是告诉记者。住在鸡市拐附近的9旬老翁李永堂说,“曾经存在过东梢门的叫法,但并不是在鸡市拐这里,要比鸡市拐靠北,在八仙庵、长乐坊往东的位置上。我小时候那儿还有城墙、城门,我和小伙伴们经常一起在城墙上玩,城墙上能走三轮车。东梢门南边是个菜市场,出了东梢门比较荒凉,是大片农田。解放后,那段城墙和城门被拆掉了,东梢门的叫法也就渐渐不再提了,所以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

  对李老先生的说法,记者在采访中有所体会,一些上了年纪的东关居民在聊天或讲述往事时,偶尔还会提到东梢门,以此做地理坐标,而问到的年轻人都摇摇头表示不知道是否有过东梢门。

  李老先生所说的东梢门,其实就是明清西安城东郭城的东郭门。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永禄介绍说,东郭城是东西南北四个郭城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一共有五个门,然而,却没有一个门在正东方向与西安城墙大东门呼应。李老先生所说的东梢门,即东郭门,位于郭城东面偏北,是郭城东面的正门,门上建有门楼,门址大概在今天东关的长乐坊东端与兴庆路、西窑坊、伞塔路交汇处附近。而东郭城和其他三个郭城不同的是,东郭城不是一个规则的长方形,它的东城墙并不平直,正东方向没有直通的大门。对于如此构筑的原因,张教授推测可能是由于东关范围大,同时受限于城内原本自然形成的道路,或许还有出于保护西安东大门的考虑。

  对于东梢门的消失,几位老人都认为和它的地理位置关系很大,“因为没在东门外的大道上,知道的人相对少,再加上城门楼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拆掉了,同时,东关正东方向大道取直,东梢门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所以慢慢就被人淡忘了。”

  由此看来,鸡市拐并不是东梢门。

  鸡市拐旁的四条小巷有过漂亮木门楼

  解放后几十年里,随着西安城市的日新月异,曾经迂回的东关正街鸡市拐被打通,形成了东关正街、柿园路这一线通直宽敞的大道,昔日车水马龙的更衣前坊、更衣后坊(即今更新街)倒成了一条小街巷,东去的车辆不必再经此迂回。不过,由于与鸡市拐紧邻,更新街附近有时也被人理解为鸡市拐。

  更新街其实是解放后的名称,从明清至解放前,那里由南至北分别叫更衣前坊和更衣后坊。《西安明清词典》里介绍,明清时,更衣前后坊是西安城东郭坊里名,相传,外地官员从东边来西安,在进入西安府城之前,都要在这里下榻更衣,因此得名,街北头名接官厅,地名至今沿用。

  李永堂老先生就是那里土生土长的居民,也记得许多早年的事,和其他老邻居一样,仍习惯把更新街叫做更衣前坊、更衣后坊。李老先生说,虽然知道鸡市拐曾经是鸡市,但是他小时候已经没见过了,应该很早前就没有了。不过,作为东郭城的中心区域,那时的鸡市拐、更衣前后坊一带非常热闹、繁华。李老先生回忆说:“鸡市拐和更衣前后坊以商业氛围为主,路还没有现在宽,路边都是店铺,经济活跃,白天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人气很旺。鸡市拐有几家粮店,有戏楼,顺着往更衣前后坊走,是饭馆、烧火用的柴草店、油坊、调料店、土产杂货店、花轿店、马车店、挽具店等等,在更衣前坊路西还有一座南岳会官庙(音),后来一度用作小学学校。更衣前后坊里,路两侧共有四条小巷,都是从明清时期留存至今的,从南向北,分别是:索罗巷、中和巷、面王巷和管家巷。其中,索罗巷和面王巷在路东,中和巷和管家巷在路西。不同于正街上的鸡市拐和更衣前后坊的商业氛围,这四条小巷是以居民区为主。那时居民家没有电,都用煤油灯、清油灯,路上没灯,一到夜晚,黑洞洞的。这四条明清时候留下来的小巷子原来路口处都有木门楼,很是漂亮,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一一拆掉了。”说到这四条巷子,李老先生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儿时念的一个顺口溜:“穿绸挂缎中和巷,做官为宦面王巷,挑葱卖菜管家巷,屙屎屙尿索罗巷。”这段顺口溜,简单清楚地描述出了四条小巷所住居民贫富的特点。

  讲到这儿,李老先生又很有感触地讲了一件挽具店(售卖马车上缰绳、马鞍等皮具的店)“救命”的事儿。那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刘镇华围西安城八个月时,老百姓生活非常困难。当时李永堂还很小,和家人住在面王巷里,粮食不够吃,大家几乎把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吃了个遍,野菜也吃完了,“家人就到油坊买榨油剩的油渣,回来砸碎,混上水吃。后来一家挽具店的外地生意人撂下店跑了,家里人就把人家剩的皮料拿回来煮着吃,前后一共吃了十几块皮料,我们才熬过那段日子,真是比要饭还难受!”

  如今的鸡市拐,虽然鸡市早已悄然消失,但是名称却一直延续使用,只是当年的“拐”变了模样,成了标准的丁字路口。站在这个路口,看到的是东门外路两侧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是东关正街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是或悠闲或匆匆的路人。更新街、索罗巷、中和巷、面王巷和管家巷,都是不算宽敞的巷子,巷子两侧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改造建起的居民楼。要想寻找鸡市拐一带早年的影像,只能听老住户们来一一勾勒了……

  民间记忆

  我家的老院子

  有五六十米长

  采访中,几位居民告诉记者,鸡市拐一带的发展和西安城市其他地方没什么大的不同,不过在附近的面王巷里,还保留着个别土坯房的老院子。

  随后,在热心的张福禄师傅指引下,记者来到面王巷东段。因为拆迁改建,面王巷东西两段并不是一条水平直线,东段要稍微向北折一些,还没有盖成普通居民楼,仍是不多的几家老式民房。有几座院房,还是木梁泥墙,历经岁月冲刷,墙体斑驳陈旧,甚至能看出泥坯筑起的墙身,倾斜的房顶上一株株植物从砖瓦的缝隙中生长出来,院门口摆着精致的石墩,大门内房间密集紧凑,院子较深。张师傅说,以前鸡市拐附近的居民房,就是类似这样的院子。

  69岁的张师傅说,他小时候,这些院子都很宽敞,酱菜商家的院子里摆着酱菜缸,药材店的院子里铺晾着药材,都是后来才越盖越拥挤了。之所以对这里如此了解,是因为张师傅家很多年前就住在那里。介绍起自己家原来的院子,张师傅很有感情地说:“面王巷里原来就二十户人家,做生意的多,门头不一定多大,但是院子都不错。我们家的房子原来是一户当官人家的祠堂,院子有五六十米深,辛亥革命后祖上才在那里安的家。前些年拆迁改造后,搬进了附近小区。”

  粮店引来燕子飞舞

  71岁的西安市教育局退休历史教研员封五昌老先生家住鸡市拐附近,对鸡市拐一带的变迁记忆深刻。

  老先生说,鸡市拐的范围并不大,就是路口拐弯处那一点区域,它的名称和骡马市、案板街等类似,都是因为售卖某种货物集中而得名。可惜年代久远,他也没有见过鸡市存在的场景,不过,倒是对解放前后在鸡市拐存在了一段时间的“人市”,印象非常深刻。“‘人市’可不是卖人的,其实就是咱现在通常说的劳务市场。每天清晨,鸡市拐更新街口附近,就围聚来许多务工人员,有木匠、泥水匠等,他们穿着粗布衣服,腰上缠着布带子,蹲着的、站着的,一般能有百十号人,之后便是此起彼伏的招呼声、讨价还价声,热闹得很。”封老先生说,自己家就曾在那里请过工人,给家里的房子补窟窿。等到了上午10点左右,路边的粮店要开门营业了,这时,门前的‘人市’就让开地方,自行解散了。“而粮店的存在,还给鸡市拐增添了一道景色”——说到这儿,封老先生显得格外开心,他说,粮店门口常有飞蛾,或是散落一些稻谷,吸引得小鸟儿都飞来啄食,尤其是一到黄昏,那片天空成群的燕子飞舞,煞是好看。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风光
  • 西安楼观台景区风光
  • 天然山水画卷——朱雀峪森林公园
  • 景教寺院——大秦寺
  • 童年
  • 华清池风光无限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