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道情:从“道歌”演变而来的民间文艺(2)

时间:2011-12-28 01:24来源:兰州晚报 作者:瞿学忠 点击: 载入中...

  整理挖掘

  在甘谷县城关、磐安、六峰、白家湾、新兴等乡镇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具有北方说唱音乐特点的道情艺术,成为甘谷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据天水市文化局研究者介绍,甘谷道情具有典型的北方说唱音乐特点,音阶多用五声音阶,有别于北方流传的道情音阶。“而其中出现的燕乐音阶与秦腔音阶极为相似,其在调式节奏、旋律等方面与国内道情音乐的区别显而易见,应为陇东道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整理挖掘,丰富道情音乐,有着积极作用。”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推进,甘谷道情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据记者了解,甘谷县成立了由文化文物旅游局负责人任组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县城及周边乡村的民间艺人进行初步摸底普查,录制了部分艺人的演唱唱段,并制作了专题片。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唱段进行了记谱整理。

  研究者魏新民撰写的《甘谷道情述要》一文,在学刊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省内外道情研究者的关注。

  抢救保护

  有关甘谷道情的历史渊源,在当地志书和史料中鲜有记载,具体传入年代也难以考证。据天水市文化局研究人员考证,从十六国时期西秦王朝形成的西秦腔和甘谷道情中七声燕乐音阶的特征来看,它的形成也估计在十六国时期的西秦王朝,目前省内研究者也基本认同这一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甘谷道情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发展,终于形成了今天具有一定道教传播色彩的演唱形式。

  据记者了解,甘谷道情表演时所用的道具很简单,包括渔鼓、简板和碰铃。结构上一般以曲牌为基本结构,也有联缀形式。在音阶上有五声音阶、七声燕乐音阶、七声清乐音阶。调式上有徵调式、商调式、宫调式、羽调式。

  据甘谷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甘谷道情的传统内容多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多以逃避现实、排除欲望、超凡脱法的内容警醒世俗。随着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进程的加剧,如何让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如何完成“旧瓶装新酒”,有关研究者认为“给传统文化赋予新内容,这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

  据记者了解,和大多数传统艺术一样,受现代生活娱乐方式的冲击,甘谷道情的生存环境也在逐渐缩小。“现有艺人,大多都已经年龄偏大,随着一些老艺人的离世,使一些曲谱、曲牌、唱腔不断失传。”甘谷县文化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资金、专业人员方面的不足,整理保护工作进展缓慢,抢救性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正看如旗,横看如龙——大象山
  • 贵州神秘苗族:从活人坟中复活的夜郎后裔
  • 中华文明该从何时算起
  • 从考古展现黄帝时代的中国文明
  • 甘肃清水:从轩辕故里寻觅华夏文明源头
  • 北京从康 演绎一段传奇的藏汉情缘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