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洼墓地全貌。 本版照片由王山供图
铜壶
纯金腰带
秦安王家洼战国西戎贵族墓地最终落选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样的结果,难免遗憾。
占地10万平方米的王家洼墓群,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秦国戎人贵族墓葬以及戎人分布情况、文化发展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命运多舛的墓地
盗洞,一处,两处……
2009年8月,当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王山踏进占地10万平方米的王家洼战国西戎贵族墓地时,放眼望去,暴露于阳光下的盗洞就像一张张 “血盆大口”,似乎要把阳光也一并“吞噬”了。显然,这里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了。而不止一处的盗洞则意味着这个墓地被洗劫的程度不浅。
“后来,据相关部门探测,已经发掘的10座墓地和未发掘的20座,基本上都被盗墓贼扫荡过了。”王山说。
王家洼墓地的发掘,有点“成也盗墓贼败也盗墓贼”的味道。
墓地的发现是在2009年年初,当时秦安县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位于陇城镇五营乡的王家洼村有墓葬群,几个月后,墓群被县上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但这之后,王家洼墓地频频遭到盗窃。据秦安县文物局局长赵金贵介绍,2009年8月上旬,秦安警方在王家洼墓地当场抓获一批盗墓贼,并收缴被盗的战国时期车马上的装饰品文物等几十件。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墓地,王山他们开始了抢救性发掘。
“文物点主动发掘的比较少,多是配合基础建设的发掘。”王山解释了为何当初发现墓群后没有立即展开发掘的原因。
据王山介绍,钻探确定王家洼墓群共发现墓葬30座,从2009年8月到2010年,他们共发掘墓葬10座,除编号为M2、M5、M6、M7、M8的墓葬没有遭盗掘外,其余的都被盗掘。该墓葬形制可分为两大类,大多数为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而这一类墓葬又可分为一侧有阶梯和两侧有阶梯两类;穴土坑墓的数量较少,仅发现两座。竖穴均呈东西向的长方形。普遍有殉牲现象。
“从目前已发掘清理的墓葬来看,该墓群的性质与张家川马家塬墓群极其相似,我们推断这两者应该都是戎人贵族墓葬,但分属两个不同支系。”王山说,王家洼墓群与张家川马家塬墓群相距50公里,和张家川马家塬相比的意义,就在于王家洼墓地的发现与发掘,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秦国戎人贵族墓葬以及戎人分布情况、文化发展等是一种补充。王家洼墓地也是继张家川马家塬后发现的第二处战国时期秦国戎人贵族墓群遗址。
秦穆公的遂霸西戎
公元前628年,战国时期西北地区惟一诸侯大国秦国与强国晋国进行了一场战事,在一个叫殽地的地方,晋军大败秦军。据《史记·秦本纪》记载,此役中秦军无一人逃脱,率军的三名将军也做了俘虏。
败北的结局,让雄才伟略的秦国之主秦穆公意识到:东进的战略意图还不“成熟”。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秦穆公随即调整战略,挥师西向,全力伐戎,在西部大幅度开拓疆土的同时,意在为秦国营造一个广阔而稳定的后方。
“甘肃自古为羌戎之地,西戎、西羌是这块土地上古老的居民。他们是生活于山林草原地带的游牧及牧猎部族,处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大都尚未形成较固定的部落,以礼与法为核心的贵族行政体制也还没有产生。牧猎为其基本生存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活动,有首领酋豪。据《史记·秦本纪》自商代后期述秦事,说秦人近祖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由东方远徙至陇山以西,而陇山以西历来是诸戎集中活动的区域。从秦人迁徙至陇,就面临着与羌戎等少数民族在斗争和融合中站住脚跟发展自己的任务。”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汪受宽教授说,甘肃境内的西戎诸部,大都在春秋战国时期被日益强盛的秦国所征服,《左传》、《史记·秦本纪》等文献记载有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典籍。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