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倭患日深。桑梓民众奋起救亡,推龄皋为安新县县长。1938年,日军进占安新。为弱化和瓦解民众的抗日情绪,日寇指使汉奸多次礼聘龄皋出任县维持会会长,但他拒受伪职,引起日寇及其鹰犬的强烈不满。为安全起见,他于1938年1月离开家乡,定居北平。未料得离得狼窝,再入虎口。日军又进一步威逼利诱,请龄皋出任河北省伪省长,当时的着名大牌汉奸如伪“北平维持会会长”江朝宗、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等,皆与之有旧,故轮番登门拜访,苦劝其出山就任,均遭坚拒。日酋恼羞成怒,遂命宪兵将其逮捕。临行时,龄皋下定决绝之心,穿戴好寿衣寿帽,大有荆轲”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悲壮。后经友人营救,于入狱十余日而取保获释。嗣后,龄皋鬻字以维持生计,以前朝翰林之尊,宁肯为人抄写佛经、书写扇面、条幅、中堂等,亦绝不俯首于日寇而损气节,表现出士大夫的浩然正气,赢得了世人广泛的尊敬与嘉许。
抗战胜利后,鉴于龄皋在日伪时期的高风亮节而赢得的社会声望,国民政府拟将其安置在华北行辕任职。但他目睹时局混乱,对国民政府不存幻想,遂以年老体衰为由婉拒。
内战爆发,时局苍黄。龄皋以天下苍生为念,密切关注着形势变化。平津战役期间,恰龄皋任北京”文友社“社长(时称责任社友)。该社是以倡导和平、弘扬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名流组织。在战火燃至平津的危急时刻,为避免八百年古都毁于一旦,在社会各方人士敦请下,由他领衔,以”文友社“暨平津工商各界代表名义联合通电作战双方,请划平津为非战区城市。天津解放后,龄皋又两次写信给傅作义将军,力促傅与解放军和谈。傅作义将军与所部其他将领对龄皋尊敬有加,特邀其参加贤达会,并在会上陈述己见,身主和谈,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
得享太平
北平和平解放后,潘龄皋继续担任”文友社“社长。1949年10月1日,龄皋应邀参加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晚间,又应邀至中南海瀛台出席国宴。席间,与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和徐特立、吕正操等领导及各界代表畅叙、和诗,归后,感慨万千,夜不能寐,特赋诗以记录开国之盛况及其感想。云:”林伯渠秘书长召集同仁在瀛台欢宴,叙诗以谢之:‘万机佐理有余闲,招集良朋兴倍欢。客聚东南皆夙契,筵开水路喜加餐。欣逢国庆人同乐,况值人心已久安。太液池边齐饱德,敢忘嘉会共盘桓。’“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同年12月1日,毛泽东主席签发委任状,任命潘龄皋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议。龄皋欣然接受,并为于晚年能够有机会为国事建言而深感欣慰。
解放伊始,世事纷纭。而中央政府于万机之余,不忘尊老亲贤,以崇古礼。特筹划设立专门机构,以安置德高望重而又生活无着的社会贤达。1951年7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成立,龄皋、邢端、志琮、邵章和陈云诰等五位前清翰林同时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首批馆员,并得到优厚待遇,使其晚景一片光明。
自1949至1954年,龄皋连任北京市人民代表会议第一、二、三、四届代表、北京市第二届政协委员。因而一直受到政府的关怀与照顾,生活安定,心情舒畅。周恩来总理和吕正操将军曾亲自到府上拜访,并为他调换过住所。1954年6月19日,龄皋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有七。
书法巨匠
潘龄皋先生学富五车,博学多闻。不仅是一位爱国人士,同时也是一位文化巨匠。自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龄皋均以书法名世。其书法艺术自成一家,名重平津和冀中一带,与谭延闿齐名,时有”南谭北潘“之论。龄皋曾为平津许多商号店铺书写匾额;北京颐和园、北海团城亦有其书写的碑文和楹联。在保定,亦多有其书法遗墨及碑刻存世。民国时期,北京、天津出版过其字帖十四种,其中尤以《胡大川幻想诗》、《南濠诗话》、《又一村诗话》、《潘龄皋太史墨宝》最为着名。1985年,天津古籍书店根据1934年天津”文成堂“为他出版的字帖,刊印了《潘龄皋行书四种》,对潘体书法有弘扬之功。
龄皋书法以行书见长。乃以颜(真卿)字为基,远取苏(东坡)书之腴,赵(孟頫)书之淑、董(其昌)书之雅;近取刘(墉)书之厚,融筑而成自身风貌。其大要乃笔法尚饱满,多用逆笔入纸,导墨行笔,笔画外柔内骨,点画果断干脆,洁净利索;撇画挺拔而厚重;捺画一波三折而内含筋骨;钩画多方折;竖画行笔时劲健凝重,万毫齐力,收笔时至力量饱满时戛然而止,有笔止意无尽之感。其结字重奇侧,与前人不同,特征是上重下轻,左重右轻;上下紧密,左右宽松;上横不平,偏竖不直。偏正欹侧之中意趣横生,气韵生动。其章法崇朗清,整体感觉疏朗、匀称、平稳;肥瘦呼应,大小相间;粗细错落,轻重互见,跌宕起伏,韵律勃动;肥而不肿,瘦而不枯,宽而不散,细而不弱。总之,龄皋书法形美神足,外柔内刚,娇美而不坠俗媚,含蓄而不露锋芒。于静谧、安祥、平和之中,蕴含着勃勃生机。
龄皋闲居时,书法已负盛名;隐居京华后,经意凝神,挥毫不辍,终于自成一脉,声名更着。当时书界学潘者已不乏其人,假托其名者亦所在多有。其中尤以潘氏乘龙快婿陈瑶圃得其神髓,为世公认。因求书者众,龄皋接应不暇,故常委陈氏代其挥毫,竟能以假乱真,多有书作流传于世。时下,京、津、保古物市场及流于民间的龄皋书法作品,可谓真赝互见,不易区分。在此方面,河北保定书法新锐吴磬军先生多有心得,堪称行家。
仔细考察潘书风格,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为庚戌(1910年)43岁至己未(1919年)52岁当甘肃省长之前。其作品明显带有颜(真卿)苏(轼)和刘(墉)字风格,笔墨丰厚,章法茂密。二是自壬戌(1922年)55岁居家赋闲至己卯(1930年)62岁时。此阶段其书法风格已臻成熟,用笔重中见轻,结字左紧右松,章法疏朗清逸。三是自1938年定居北平直至逝世,多有所题匾额和手抄经卷问世,风格纯熟闲雅,境界炉火纯青。
燕赵之地,人才辈出;风流文采,世有传人。龄皋外孙陈兆麟先生,幼承家学,研习书法,六十余年笔耕不辍,得以全面继承潘体静雅灵动、风姿绰约的风格,不仅得其形、更得其神,起步既高,境界弥远,堪称潘体正宗传人。现为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华北油田书协理事。他对潘体书法风格感悟颇深。曾写道:”潘龄皋行书正是综合运用了自己的一套笔法、墨法、结字法、章法等、才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面貌神韵。“在分析其墨法时说:”潘体用墨讲究浓而饱,因而字字显出饱满的精、气、神。而笔法多用揉笔入纸,特别是一些主笔的起笔,因而显得外圆内骨。撇用笔挺拔而厚重,捺一波三折而内含骨力,点讲呼应,钩用折笔,每一笔都洋溢着动态的劲美。兆麟对潘书之分析,既表达了对先人的推崇和深爱,也是以正宗传人身份对潘书评价的点睛之语。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