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妃子容妃本名叫奥斯曼,之所以被称为香妃,是因为她经常佩带香盒香袋,身上散发出浓郁的芳香。全文如下:
《香妃到底姓甚名谁?》
浩 明
香妃的真名
关于香妃( 容妃 )的真名,众说纷纭,概括起来,大约有三种说法。
一是马谟尔阿孜沁
最早提出此说的是梁寒操。他于民国三十二年( l943)二月到疏附( 喀什噶尔)视察( 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他谒拜了阿帕克和卓麻扎。守墓大阿訇“ 以娘( 香娘娘,即香妃-引者)姓氏世系考示余,知娘实名马谟尔阿孜沁,汉人呼曰香娘娘。”又说:“ 阿孜沁乃夫人意也。”(《 西行乱唱。谒香娘娘墓》附记)赞同此说的有肖之兴先生。其在《 “ 香妃”史料的新发现》(《 文物》l979年第ll期)一文中说:“ 在新疆喀什市郊‘ 阿帕克和卓麻扎’( 即‘香妃’祖先的墓地)的资料中提到:伊帕尔罕( 香妃),原名买木热艾孜木,艾力和卓之女。”两者资料来源基本相同,“买木热艾孜木”与“马谟尔阿孜沁”发音也相近。
二是伊帕尔汗
周轩先生说:“ 以后大小和卓又起兵叛乱,与他们同一祖先的伊帕尔汗( 即香妃)之兄图尔都皆同其叔额色尹,配合清军平叛” (《铁保的文学起家和失察流边》,《 清代新疆流放研究》第l70页,新疆大学出版社20ol年版)。肖毅先生在《 香妃秘葬新疆始末》一文中说:香妃“ 本名贾姆丽孜木( 又叫伊帕尔汗)。”( 《 历史知识》2009年第4期)说香妃的本名叫“ 贾姆丽孜木” ,似乎是新说。“ 孜木”可能是“ 阿孜沁” 的急读。他也附和香妃叫伊帕尔汗之说。对这种说法,纪大椿先生曾作过诠释:“ ' 伊帕尔汗‘ ,据说是维吾尔族老学者根据汉文' 香妃' 一词释出来的。' 伊帕尔' 是' 麝香' ,' 汗' 是维吾尔族女性名字后常用的词尾” ( 《 喀什“ 香妃墓” 辨误》)。看来,纪先生的诠释可破“ 香妃的真名叫伊帕尔汗”之说。
三是和卓氏
《 清史稿。 后妃传》云:“ 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扎麦女。”和扎麦即和卓木,在“ 和卓” 后面加一“ 木” 字,意为“ 我的和卓” ,是对和卓的尊称。和卓即圣裔之意,不是人名,所以,将香妃叫做
“ 和卓氏” 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编纂者不知道维吾尔族命名的特点和规律,误将“ 和卓氏” 作为名字。
对大阿訇出示的“ 香妃世系考” ,梁寒操还是持有保留态度的。他说:“ 余于香娘事,不能详尽,或讳言亦难料。回族( 维吾尔族-引者)无史乘,事过百年,即易遗失” ( 《 西行乱唱。谒香娘娘墓》附记)。“香妃世系考” 可能系阿訇凭传说而整理出来的,与史实多有出入。根据《 西域同文志》、《 西域图志》记载,香妃的父亲叫阿里( 又译为艾力)和卓,祖父叫墨敏和卓,曾祖叫喀喇玛特和卓,高祖叫玛木特玉素布和卓。而“ 香妃世系考” 将香妃的父亲说成“ 群和加” ,祖父名为和加莫明和加,曾祖名为和加依大叶提拉和加( 又称哈士阿巴克和加),高祖名为马谟马提于苏甫和加。其中,对对错错,真真假假,疑窦不少。特别是把香妃的父亲叫“ 群和加” ,与“ 阿里和卓” 相去甚远。
笔者根据新发现的资料,认定香妃的真名叫奥斯曼。根据如下:
香妃入宫后,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十分尊重她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让她住在圆明园西洋楼区中的远瀛观。为了便于她做礼拜,又把西侧的方外观加以改造,成为礼拜寺。在礼拜寺外墙上,镶嵌上白色大理石,镌刻《 古兰经》。另外,又在室内树立了两块直径为4尺的白色圆形大理石碑。右侧石碑上用阿拉伯文( 书法体)镌刻“ 阿里爱真主,真主爱阿里” ,左侧石碑上镌刻“ 奥斯曼爱真主,真主爱奥斯曼”.阿里就是香妃的父亲阿里和卓的名字。因为维吾尔族崇右,故香妃将其安排在右侧,表示对父亲的尊敬,奥斯曼就是香妃的真名。
奥斯曼有无可能是香妃母亲的名字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旧时代,维吾尔族与汉族一样,都存在着男尊女卑、轻男轻女的陋习。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女性鲜有地位。和卓的头衔是世袭的,但传男不传女。所以,香妃的母亲、姐姐、妹妹的名字不仅在史籍上阙如,就是在民间,也未能流传下来。而香妃作为王妃,有显赫高贵的地位和身份,所以在树碑时,才能泄露出自己的真名来。
圆明园于l860年l0月被英法联军焚毁,方外观也未能逃脱厄运,两块碑石也香消玉殒。幸好,施工图纸( 底稿)被保存下来,据说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应该指出,香妃出身于和卓世家,其家庭宗教意识非常浓厚。其父取名阿里,香妃取名奥斯曼,直接与伊斯兰教有关。相传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有几个书记和助手,他们分别是宰德、阿里、伊本。默德欧德、武百耶、奥斯曼、艾奈斯等。阿里娶穆圣的女儿法图玛为妻,为第四任哈里发( 继承人,是穆圣逝世后阿拉伯国家最高统治者,集军、政、宗教大权于一身),奥斯曼先后娶穆圣的两个女儿为妻,为第三任哈里发。香妃的父亲为女儿取名奥斯曼,是有深意的。
香妃名字的由来
香妃的本名叫奥斯曼。乾隆二十五年( l760)二月入宫,跳过答应、常在两个台阶,被封为和贵人( 在“ 贵人”前面加“ 和” 字,是因为奥斯曼出身于和卓世家)。两年后,晋升为容嫔。乾隆三十三年十月,又被册封为容妃。乾隆所以圈定、御赐“容”字,估计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奥斯曼容貌秀丽,被后人称为“ 国色”、“ 绝世美人” .对此,乾隆也不掩饰。他在《 长春园阅鞠图》题诗中,有“ 妃子姿容尤称善” 之句。第二,表示自已海纳百川的襟怀。“ 容” 字有包容之意。纳维吾尔族女子为妃,是“ 和亲” 之举,是出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在容妃的册文中,以及后来宫中档案里,奥斯曼始终称为容妃,这是确实无疑的。
那么,香妃之名从何处而来的呢?
最早试图揭开这个秘密的是萧雄。他于光绪三年( l877),为驱逐阿古柏侵略势力,到达喀什噶尔,并参观了阿帕霍加墓。其在《 西疆杂述诗》卷四《 香娘娘庙》一诗自注中记:“ 香娘娘,乾隆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异香……”后来的《 满清稗史》等,都是鹦鹉学舌而已。如l9l3年《 满清稗史,满清外史》载“ 眷恋香妃”,云: “ 貌艳丽,且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浴。”l9l7年徐珂《 清稗史钞。异禀类》云:“ 体有异香,号香妃,国色也。” l933年汪亚尘《 香妃与郎世宁》云:“ 乾隆时,有回部王妃名香妃者,乃绝世之美人也。其出世时,体有异香,故曰香妃。” 对“ 体有异香”,后人也进行了探讨。梁寒操在《 西行乱唱。谒香娘娘墓》附记中说:“ 有香妃者,体生异香 ( 闻土人言:妃幼时喜食沙枣子使然,未知确否)。”接踵而至的是裴景福。其于光绪三十一年( l9o5)三月被清廷下令流放新疆乌鲁木齐。次年三月十七曰,抵达哈密,并稍作停留,了解维吾尔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他听到一则传说:“ 乾隆间,德威远播,臣妾四夷。有香妃者,原为哈都拿地罕所育,食沙枣花久,吐气若兰。”一说是喜食沙枣,一说是喜食沙枣花,殊途而同归,大同而小异。可贵的是,裴景福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思考,联想到佛教的影响:“ 佛说:' 玉女宝冬则身温,夏则身凉,举身毛孔中出栴檀香,口出优钵罗华香。' 岂香妃之谓欤?” ( 《 河海昆仑录》卷六,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日记)在他的启发下,笔者查阅了相关佛教典籍。 鸠摩罗什译本《 维摩诘经》云:“ 佛上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世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围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说得似乎有些含混。提云般若译本《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说得明白些:“又应想念:如是六道一切众生,皆同威仪,色相相似。其身柔软常有香气,丈夫夫相,具足庄严……”又说:“于一一念,从其身出种种香云,云中复有元量宝盖,庄严绮饰,弥覆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声闻,及六趣众生之上……” 佛之“ 体有异香”说,影响所及,王妃也沾了光。不仅容妃有,杨贵妃也有:贵妃“ 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 ( 《 开元天宝遗事》)。《 贵妃全传》也说:“ 杨氏姐妹,无不浓艳绝伦,而贵妃为冠。丰容盛鬓,肌肤莹满如美玉。且其腠理间,时有香气,自毛孔中喷溢而出,氤氲如兰麝,故有香玉之雅号。” 在新疆,在宋代以前,多数民族信仰佛教。至哈喇汗王朝,伊斯兰教传入,逐步取代了佛教。但佛教某些东西,如爱香、崇香之习,通过集体无意识,沉积、流传下来,对人们生活习惯产生无形的影响,这是可以肯定的。再说,伊斯兰教也有爱香、崇香之习。《 圣训。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中有不少记载,如:“ 允许经后妇女大净时使用少量香料” ,“ 聚礼日人们应大净,并尽力洗净,擦油,涂撒家里的香料,然后赴寺。” 又说:“ 好伴侣犹如货郎担,坏伴侣恰似铁匠的皮风箱。你可买到货郎担的香料或闻到香料的香气……” 在维吾尔族历代诗歌中,常用檀香、麝香比喻美好事物,如阿塔依( l5世纪诗人)云:“ 痣如麝香,眼如羚羊,面庞一如那玫瑰的模样……” (《 格则勒》)赛卡克( l4-l5世纪诗人)云:“ 清夜忆及你柳丝般飘拂的长发,我不禁喟然长叹,象和田的黑黝黝的麝香,天地亦为轻烟薄雾所掩” ( 《 格则勒》)。则勒力( l7-l8世纪诗人)云:“ 爱的疯狂,使则勒力备尝苦痛,爱的艾塔尔( 贬卖香料的商人)把檀香木敬奉” (《 格则勒》)凯兰代尔( l8-l9世纪诗人)云:“ 你拖曳到脚跟的发辫又黑又长,麝香也要从你秀发中得到芳香” (《 格则勒》)。《 福乐智慧》云:“ 万花含苞欲放,麝香和樟脑香气布满人间。”《 突厥语大辞典》云:“ 盒子里的麝香,盒子里保存的麝香,这句只用来比喻姑娘口中的香味”,“珍珠铺满了地面,即白色的花儿开放了,如同檀香和麝香交融在一起,空气中飘着芳香”……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