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文明:千年一梦郁头国

时间:2014-08-10 08:30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作者:吴凤翔 点击: 载入中...

郁头国遗址

 

郁头国遗址中随处可见的陶器碎片。


    二零零七年金秋十月,我和友人参加了由巴楚县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的沙漠徒步探险活动,来到了位于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境内的郁头国。这里是历史遗存最完整的一段古丝绸之路,是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的根据地之一。3天的徒步我们不仅经历了艰苦的旅程,更见识到古郁头国鲜为人知的历史文明……


 

 

曾经繁华

 


    从柯坪县向西南,直到巴楚县境内,紧临图木舒克51团场的唐王城,有一条狭长地带。这里完全是荒漠,没有水,没有农耕,没有人烟,唯一的植被是稀稀拉拉的红柳包。


    红柳包区的南面是古代喀什噶尔河的最下游,但现在有林无鸟,有土无人。它的西南半部,是完全的沙漠,天上无飞鸟,地上无走兽,人迹罕至。


    有谁知道,在这一片沙漠荒原之中,竟然埋藏着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后1000年之间近1300年所创造的历史文明。


    这一文明,既有从我国中原移植来的“华夏文明”,又有从西边传来的古代波斯文明,而且还有当地发展起来的“塞克”文明。


    从《汉书》、《后汉书》我们知道,这一地区在2200年前被一个叫做“郁头国”的小邦国所辖。到了唐朝时期,这片地方已被唐朝政府划分为一个叫做“郁头州”的行政单位,直接归国家政府所属,不再是小邦国的臣民,直辖于唐朝政府设立在龟兹的“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是唐朝中央直属,统辖西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行政单位)。


    郁头国遗址分布为带状,从喀什地区的巴楚县、图木舒克市、阿克苏地区的柯坪县,均有郁头国古城汉代屯田、冶炼、手工作坊、寺院等。


    公元4世纪到12世纪这里曾经十分繁荣,以前曾是喀什噶尔河的漫流区,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也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驿站,北魏时的“和平铺”驿站;唐朝对外接待“济浊馆”、“谒者馆”都在郁头国境内。


    郁头国集各民族文化演变与融合,有汉代遗址,有北朝到宋时期遗址。曾在此出土大量反映各种文化的壁画、塑像、钱币、陶器、铜器、饰物等4000多种文物。在这些器物上有婆罗迷文、粟特文、龟兹文、亻去卢文、古汉字等。


 

 

惊喜发现

 


    上午9点,我们背着沉重的背包和8瓶水,从农三师51团3连矿厂,徒步进入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


    早上下了20分钟的细雨,所以在沙漠里走起来很舒服。我贪婪地呼吸着荒野的气息,这是塔克拉玛干特有的气息,清新又带有明显的沙尘味。


    过了一会,太阳出来热了起来,负重的脚步踩下去就是一个小沙坑。十几公里的行程让人脚疼背酸,脸被太阳晒得火辣辣的。


    越深入沙漠,沙丘越高。肆虐的风沙总是往人身上钻,鼻子、嘴里、耳朵里很快钻进不少黄沙。午餐也有不少的细沙合着干粮进入胃里。


    沙漠徒步虽然艰辛,但被一次次发现的喜悦所替代。为了保护古城遗址,我们没有进入琼梯木古城遗址,只是远远地张望,此遗址南距郁头国古城28公里。


    我被好奇心驱使,从队伍前面第一名走到最后一名。在一个沙包上,我发现了很多裸露的黄灿灿的金属废渣。随队历史学家李恺老师说:“这是一个冶炼古窑址。”


    继续走着,我们又看到了炼铁遗址、制陶区和很多不同颜色和质地的陶井。李恺老师拿起一片夹沙黑粗陶片给大家说:“3000年前古人就掌握了冶炼技术,这是西汉时的黑陶,黑陶加红陶是北魏时期的;红色、灰色细腻的陶片是唐朝的。有的陶片上还刻有波斯图纹,有的还残存有麦粟等粮食作物。李老说:”这些有人用过的东西,最近是唐代的。“


 

 

消失之谜

 


    郁头国曾经是一片绿洲,像一颗明珠点缀在丝绸之路上。从公元4世纪到12世纪十分繁荣,到了我国北宋初期竟然神秘地从地球上消失了。


    公元13世纪残酷的战争,加上喀什噶尔河水的断流,在千年之间把这里变成了如今的荒漠,从历史的舞台中升华为一个梦。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郁头国在哪里,郁头州在哪里,人们不知道,这片在上个世纪以前连盗匪都不敢停留的地方,会是汉唐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光点。百年以来,这一片地区的文明埋在沙丘下,无人知其底细。


    1906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从和田开始沿着叶尔羌河顺水而下,寻找古遗址。在郁头国遗址挖了近2个月,盗取了大量的古址遗物,仅塑像、木雕像、壁画就400多件,拿不走的陶器被打碎。后来英、德、日、俄等国探险家,又陆续从遗址中挖走了大量的遗物。


    当我们进入沙漠约20公里处,大片平整的汉代屯垦区域出现在眼前。由于年代久远,地面已如手绘图案一般花纹龟裂。这里的沙子被风移走,所以我们才有幸观看到汉代屯垦田地。


 

 

沙漠浪漫

 


    徒步在这样的古道上,兴奋驱散了一路疲劳。在沙尘中,我们来到一个名叫”红房子“的沙漠荒野中。


    走在前面的队员早已把队旗插在了一个高高的沙包上,人们看到了希望,步子似乎快了起来。其实”红房子“只是一个地名,根本没有红色的房子。


    这里是徒步30公里后的第一个宿营地,走了9个小时,每个人都筋疲力尽,扎好帐篷,吃着自带的干粮。风也小了,满天星斗。


    一会儿,有队友吹起了笛子,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沙丘与帐篷之间,真够浪漫的。在笛声的吸引下,我们不约而同地走出帐篷,围坐在沙丘旁,有队员还即兴作起诗来。大家欢歌笑语不断,尽情享受塔克拉玛干旷野的深邃。


    塔克拉玛干的夜是那么安静,静得叫人无法入睡。昏昏沉沉中,一个个身披盔甲的塞克人,金戈铁马从我脑海里掠过;一队队驮着中国丝绸的商人从沙漠深处走来,驼铃声仿佛萦绕在耳边……


    沉睡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郁头国,述说着古丝路上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3天的沙漠探险经历了太多太多,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人生的洗礼。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