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
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
从长安一路向西,
穿越绿洲戈壁、黄沙,
古代贸易的商路在此地中转,
东西方文化在此地交汇。
那么,
当太原遇到敦煌,
又是怎样的盛景?
12月7日上午,
由太原市文物局主办,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承办、
太原博物馆协办的讲座:
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
在太原博物馆报告厅举办。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
为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专职宣讲师刘文山。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专职宣讲师刘文山
讲座现场人气爆棚,
吸引了数百位听众前来参与,
座位不够,
很多人就坐在台阶上听完全程。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聆听到讲座,
太原博物馆还将讲座内容
同步投放到报告厅外的投影电视上,
这些座位上也坐满了人。


▲讲座现场气氛火爆
敦煌莫高窟,
是石窟建筑、彩塑、壁画
三者合一的佛教遗迹,
735个洞窟、2400余身彩塑,
45000多平方米壁画,
是艺术的圣殿。
敦煌莫高窟,
是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
古代文化艺术宝库,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坚守大漠,甘于奉献,
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16字“莫高精神”,
已成为敦煌研究院七十五年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讲座中,
刘文山先生通过图文并茂的PPT,
分别从敦煌石窟概况,
敦煌石窟艺术的主要内容,
敦煌石窟艺术的珍贵价值,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弘扬工作
和莫高精神等方面
带领听众感受敦煌石窟艺术的魅力,
让大家对敦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讲座结束后,
很多听众直呼过瘾。

▲讲座现场

▲太原博物馆
主讲嘉宾

刘文山,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专职宣讲师。2000年以来,长期从事敦煌文化弘扬工作。先后在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日本成城大学学习。曾在成都博物馆、杭州美术馆等多个文博单位开展敦煌文化宣传教育工作。
讲座:这样的敦煌!这样的风华
一
敦煌石窟概况
敦煌,地处中国西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毗邻西域,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欧洲各国以及北非的“咽喉之地”,在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从河西走廊往西,经过中亚,可以和南亚、西亚乃至整个欧洲联系起来。历史上,它是中西贸易最主要的通道。这条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丝绸之路示意图
“敦煌”这一地名最早出现于《史记·大宛列传》张骞在给汉武帝的报告中:“……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建元二年(前138)和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对西域的了解更为深入,扩大了汉朝在西域各地的影响,使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为汉朝击败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并最终统一西域奠定了基础。

▲张骞出使西域图莫高窟第323窟初唐
据武周圣历元年(698)《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有沙门乐僔,“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于是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初唐
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龛侧,更即营建”,开了第二个洞窟。莫高窟营建由此二僧开端。
敦煌莫高窟,在鸣沙山东麓1700米长的断崖上,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此外,1900年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50000多件文献和绢画。

▲莫高窟全景
敦煌莫高窟及其藏经洞,以其绵长的历史、丰富的内涵、精湛的艺术、完好的保护、珍贵的价值,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瑰宝。
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莫高窟北区石窟

▲九层楼

▲莫高窟南区石窟
二
敦煌石窟艺术的主要内容
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和壁画组成的综合艺术体。三者互相呼应,交相辉映,体现着古代艺术家的智慧。
洞窟建筑因功能不同而采用多种形制,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大像窟、僧房窟等。

▲莫高窟第285窟,为禅窟
禅窟,受印度毗诃罗窟影响。
正壁开龛塑像,
左右两侧壁各开两个或四个仅能容身的斗室,
供修行者在内坐禅修行。

▲莫高窟第254窟
中心塔柱窟,来源于印度支提窟。
在洞窟中间凿出连地接顶的方柱,
柱的四面开龛塑像,象征佛塔,
供修行者入窟绕塔观像与礼佛。

▲莫高窟第328窟
殿堂窟,其形式受到中国传统殿堂建筑的影响,
平面方形,正壁开龛塑像,
其余壁面和窟顶都绘壁画。
为修行者礼佛的场所。

▲莫高窟第196窟
中心佛坛窟,其形式与中原寺庙佛殿,
乃至世俗宫室殿堂格局相类似。
大型洞窟主室中央凿出方形佛坛。
彩塑群像高踞于佛坛之上,
信徒可围绕佛坛右旋环通、礼佛观像。

▲莫高窟第96窟
大像窟,因窟中巨大的弥勒佛坐像而得名。
大像窟洞窟高耸,主室平面方形,上小下大,
贴正壁造石胎泥塑大像,
佛座后凿出供信徒巡礼用的马蹄形通道。
前壁上、中部各开一大型明窗,以供采光之用。
窟外建多层木构窟檐。

▲僧房窟,主要集中在莫高窟北区,
是古代僧人们生活起居的地方。
洞窟较为宽敞明亮,但非常简陋,
仅有灶、炕等必不可少的生活设施。
动人的彩塑是敦煌艺术的主体,置于窟内显著的位置,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天王像、力士像,是洞窟内的主体内容。

莫高窟第254窟

莫高窟第251窟

莫高窟第259窟

莫高窟第248窟

莫高窟第328窟

莫高窟第45窟

莫高窟第194窟

▲莫高窟第328窟彩塑群像一组初唐

▲睡佛莫高窟第158窟中唐

▲莫高窟第130窟
盛唐南大像
灿烂的壁画布满全窟,表现了丰富细致的内容和复杂宏大的场面。壁画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分为七类:尊像画、佛教故事画、佛教史迹画、传统神仙画、经变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
尊像画,表现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

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

虔诚修行、以求自我解脱的弟子;

威武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

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等佛教众神。

▲佛教故事画
表现释迦牟尼生平的“佛传故事”;
表现释迦牟尼前生为救度众生
而忍辱、施舍、牺牲的种种善行的“本生故事”;
表现释迦牟尼成佛后度化众生的“因缘故事”。

▲莫高窟第217窟
佛陀波利朝圣五台山
佛教史迹画,描绘佛教史上的一些佛教圣地、
佛教历史故事或传说故事。

▲莫高窟第249窟西王母

莫高窟第285窟伏羲和女娲
传统神仙画,
主要描绘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形象,
如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
风神、雷神、电神、雨神等。

▲莫高窟第217窟观无量寿经变
经变画,也称为“经变”,
就是概括地表现一部佛经的主要内容,
情节较多,规模较大的画。
这是隋唐时期中国艺术家自己创造的佛教艺术形式。

▲第285窟西魏供养人像
供养人画像,
指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
及其眷属的礼佛画像。
供养人身份复杂,
主要有世家大族、文武官僚、商人、僧官、僧尼
工匠、牧人、行客、侍从、奴婢和善男信女等。


莫高窟第98窟节度使曹议金家族供养像五代

▲第61窟五代于阗公主供养像

第98窟五代于阗国王供养像

▲莫高窟第220窟翟氏家族供养人

▲装饰图案画,
用于装饰洞窟建筑、佛龛、彩塑、壁画、人物服饰
和分隔不同壁画的图案纹样。

▲装饰图案画




▲藻井莫高窟
三
敦煌石窟艺术的珍贵价值
(一)历史价值
莫高窟壁画表现了许多古代经济生活的场景。据藏经洞文献记载,称“匠”者共有二十余种。将壁画与藏经洞文献结合研究,可反映出古代敦煌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面貌。

▲榆林窟第25窟耕作图中唐

▲榆林窟第3窟西夏酿酒

▲榆林窟第3窟西夏打铁
古代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民情风俗场景在壁画中无处不见。

▲婚礼图唐第12窟
敦煌壁画的涅槃经变、佛传图均绘有丧葬场面,如第148、61窟的停棺举哀、第290、148、61窟的出殡。上述洞窟有火葬画面、莫高窟第296窟画有土葬。

▲莫高窟第61窟佛传五代

▲莫高窟第296窟微妙比丘尼因缘北周
(二)艺术价值
敦煌壁画艺术在一千年的创作过程中,融汇了中国和外国,汉族和少数民族艺术风格而留存的数以万计的,又自成体系的敦煌壁画艺术,代表了中国4-14世纪中国美术的重要成就,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们今天认识中国绘画史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它是千年的壁画博物馆,是一部中世纪的绘画史。在中国甚至世界美术史上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首先,敦煌壁画艺术代表了四至十四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成就。中国传世的绘画作品,留世极少,尤其是唐代和唐代以前的作品更是罕见,我们能见到的大多是宋元以后的作品。从六朝到唐代正是中国绘画艺术从发展走向辉煌的重要阶段,敦煌壁画为我们保存了这个时期的绘画真迹。如画界推崇的六朝到唐代的顾、陆、张、吴四大家的绘画风格,都可以从敦煌壁画中找到其踪迹。


▲西魏时期第285窟东壁和南壁壁画中
“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举止潇洒的菩萨形象,
正是顾恺之、陆探微一派的风格。
下为:女史箴图——顾恺之

▲簪花侍女图——周舫

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盛唐
其次,敦煌壁画保存了丰富而珍贵的建筑史资料。现在能看到的可能多为宋代或宋代以后的建筑,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土木建筑已极为罕见。但敦煌壁画保存了大量唐和唐以前的土木建筑的形象资料,可填补唐和唐以前建筑实例缺失的空白。敦煌壁画建筑类型很多,有城垣、寺庙、宫殿、住宅、佛塔、桥梁、酒肆、客栈、屠房等等。还有建筑的构件,如柱枋、斗拱、门窗等等。

▲第454窟宋代木工缔造精舍

▲第61窟五代五台山圣迹图

▲唐代第217窟西方净土变的佛殿,
与宫殿建筑并无本质区别
再者,敦煌壁画尤其是净土类经变,有许多音乐和舞蹈的形象。乐器有吹奏乐器的埙、号角、横笛、筚篥、排簫、海螺、笙等;打击乐器的腰鼓、齐鼓、答腊鼓、鼗鼓、拍板等;弹拨乐器的箜篌(竖琴)、琵琶、筝、瑟、琴、阮咸等;拉弦乐器的胡琴等,共四类40多种乐器,以及大小规模不等的乐队。其中的海螺、腰鼓、箜篌(竖琴)、琵琶、胡琴等为西域传入的乐器。





▲敦煌壁画中的乐器
舞蹈,就地区和性质区分,有民间舞蹈,民族舞蹈,宫廷舞蹈,西域舞蹈等;就舞具区分,有巾舞、鼓舞、琵琶舞等。第220窟的胡旋舞,据说是中亚昭武九姓之康国胡旋女善跳胡旋舞,是站在小圆毯上急速旋转的舞蹈。第112窟的反弹琵琶,藏经洞还出土有珍贵的乐谱和舞谱。有人说莫高窟是音乐和舞蹈的博物馆。

▲莫高窟第112窟反弹琵琶
(三)科技价值
莫高窟壁画表现了古代敦煌地区农业生产的面貌,使我们了解当时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壁画中还逼真地描绘了各种农具,有直辕犁、曲辕犁、三脚耧犁、铁铧、耱、耙、镰刀、锄、铁锨、扁担、连枷、木杈、木锨、簸箕、秤、斛、斗、升等。

▲农耕图第445窟盛唐

右:曲辕犁结构图
盛唐第445窟弥勒经变农作图中出现了曲辕犁,
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曲辕犁造型,
是农具发展史研究难得的图像资料,
也表明曲辕犁的使用不晚于8世纪。
曲辕犁结构科学合理,操作轻便省力,
代表了耕犁的最高水平。
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保存有古代星象、天文方面的资料,星象的观测是天文学的基础,战国时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已初步形成。

▲藏经洞所出S.3326《全天星图》绘制于唐代,
描绘了当时人们肉眼所能观测到的星官。
是当时北半球所能看到
并被古代天文学家著录过的全天星象。
《全天星图》共绘星1339颗。
它是现今世界上著录星数最多、
迄今年代最久远的星图。
医学在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医学典籍达七十多种。如敦煌医药写本《本草经集注》几乎完整地保存下来。

▲新修本草敦煌藏经洞出土
《新修本草》由唐代苏敬等23人
奉敕撰于唐高宗李治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新修本草》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原书已不存,主要内容保存于后世诸家本草著作中。
西汉开发河西四郡之时,我国的数学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中就有20多件数学文献,涉及古代乘法口诀、乘方、十进制、筹算、数码,有关田亩、堤坝、度量等测量和计数的方法,在科学史、文化史上具有重大价值。

▲九九乘法表

算书
四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弘扬工作
(一)敦煌研究院成立前的莫高窟
1944年以前,莫高窟几乎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随着藏经洞的发现,西方探险家或考古学家蜂拥而至,先后有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俄国的奥登堡、日本的吉川小一郎、橘瑞超、美国的华尔纳等。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从道士王圆禄手中拿走藏经洞出土的文物,甚至还盗走壁画彩塑。由于敦煌藏经洞文献的发现及整理研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门显学——敦煌学。
(二)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时期
(1944-1950)

这一时期是敦煌石窟保护与研究的艰难起步时期。1944年1月1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常书鸿先生为首任所长。
这是敦煌石窟保护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敦煌莫高窟收归国有,敦煌石窟劫难结束。是中国成立最早的研究敦煌学的专门机构,为全面保护、研究敦煌石窟奠定了基础。敦煌学从单纯的藏经洞出土文献研究扩展到对敦煌石窟的研究。
艺术研究所不仅做了大量的保护、临摹工作,而且开始对敦煌石窟做全面的清理、调查和编号,并刊布了部分资料,敦煌石窟研究开始不断地稳固向前发展。探索性地开展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工作,比如清理积沙、修建围墙等。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修建了长1007米的围墙

修筑防沙墙

洞窟调查

▲1943年的莫高窟

▲1948年的莫高窟
(三)敦煌文物研究所时期(1951-1984)
这一时期是敦煌石窟保护与研究的曲折发展阶段。1951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
国家非常重视敦煌石窟的保护,委派专家到莫高窟开展调查,提出抢救性加固石窟崖体和洞窟方案。对木构窟檐、栈道和崖体进行了全面修缮和加固,解决了洞窟坍塌的问题,有效制止了岩体裂隙发展,解决了洞窟上下4层之间的往来通道。
对一些濒临倾倒的彩塑和即将脱落的壁画进行了抢救性加固修复,封堵了王圆箓开挖的串洞。就治理莫高窟的风沙危害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逐步运用考古学、图像学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各项业务,在历史分期、洞窟断代、壁画识读、文献归类整理、艺术源流、石窟营建史、供养人题记摘录和校勘等方面开展敦煌学基础性研究,敦煌石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向前迈进了一步,为敦煌石窟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壁画临摹是这一时期的重点工作,部分临摹品于1958年在日本展出,为敦煌艺术走出去提供了可能,也让更多日本公众瞭解敦煌,加深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




▲工作人员在进行修复工作

▲1965年9月30日,敦煌文物研究所全体員工合影

▲1963年,莫高窟崖体加固工程设计人员
与敦煌文物研究所人员在施工现场

▲1972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员工清理窟区的积沙

▲1953年,敦煌文物研究所职工在榆林窟临摹

▲1955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在莫高窟第196窟临摹

▲1958年,《中国敦煌艺术展》在日本东京、京都等地展出。
(四)敦煌研究院时期(1984-至今)
这一时期是敦煌石窟保护与研究全面繁荣时期。1984年,甘肃省决定,将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为敦煌研究院。在国家的重视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下,这一时期是敦煌石窟保护与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研究人员来到敦煌,献身于敦煌事业,敦煌石窟研究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开始研究壁画和彩塑病害机理、筛选保护修复材料及工艺,采用先进的保护理念保护石窟和壁画彩塑。
在莫高窟崖顶开展综合风沙治理工程,采用现代阻沙、固沙技术和防风林带建设,使窟区的流沙减少了70%。在重视莫高窟本体保护的同时,同样注重遗址周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景观环境的保护。

开始预防性保护的探索。敦煌石窟的数字化保护技术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已完成1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处理与存储。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五
莫高精神
莫高精神是指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
代表人物有:
莫高窟的守护神——常书鸿
多年以前常书鸿毅然决然的来到大漠深处,将妻离子散的痛苦置诸身后,任风沙吹打着每一天的黎明和黄昏。不断的奔走呼吁,不断的招纳人才,不断地培养后进,不断的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不断的宣传和扩大影响。他把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都献给了莫高窟,献给了他从一而终的事业。他成了莫高窟当之无愧的守护神。

▲常书鸿
莫高窟的“一代宗师”——段文杰
这位被张大千先生临摹的壁画所感染、一路追随常书鸿先生来到莫高窟的天府才俊,也把自己六十多年的生命交给了莫高窟。就是在先生的组织、弘扬、推动和躬行之下,莫高窟的研究重心才由国外转到国内,敦煌才成了敦煌文化的研究中心。而先生的讲解、临摹、研究、发掘,都赋予了敦煌研究院一新的深度和高度,让他成了让后人膜拜的“一代宗师”。

▲段文杰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1963年毕业于北大考古系的时代轿子,毅然投身到了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中来。在她开阔的视野和有力的推动中,莫高窟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保护和措施更加先进,交流的层面不断拓展,敦煌文物数字化保护的篇章全新开启。即便是今天,她依然坚守在莫高窟,续写着她的执着和热爱,她赢得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
王旭东
199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水文地理与地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却背离了她的第一个水利工程师的梦想,也来到了莫高窟,把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也赋予了那一个个洞窟。并从文化的高度,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保护、研究、弘扬的理念,让莫高窟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新的角度和方向。

▲王旭东
赵声良
自小受父亲的薰陶,热爱美术绘画的赵声良,视敦煌石窟为艺术宝库,那时的他应该也未曾料到,他的一生将与敦煌文化、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作为一位云南人,赵声良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并没有留京或回家乡,而是直奔敦煌。1996年,赵声良赴日进修,两年后又先后在日本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03年回国时,赵声良再次面临着一些看似更好的机会,但他又一次选择了敦煌。

▲赵声良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
“九色鹿本生故事”壁画
新闻文字|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南丽江
讲座图文|太原市文物局提供
内容有所删减
图文版权归原机构或作者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南丽江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