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唐轮台
新疆如此壮美,引无数文人竞留墨。对于新疆美景,李白留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名句,此外,当数岑参的边塞诗流传久远、范围广泛,还常被引用为考证唐代地理的例证。
岑参34岁(公元749年)起受命朝廷,两度出使西域,在新疆居住六年,去过天山南北多地,赋诗百篇。他曾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在北庭都护府任职三年,常留宿于唐朝的轮台县,留下了精彩诗文多篇,令唐轮台名扬天下。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是唐王朝为治理西域建立的,分管天山南、北,是西域最高权力中心和军事重地。而唐轮台是北庭都护府管辖的重要军事据点、屯垦点、西陲重镇,是大军出征的屯兵基地,并首开北疆征税之先河。
唐轮台,这个千年前让岑参魂牵梦萦的地方,今在何处呢?
学术界认为,唐轮台不同于汉轮台(现轮台县),不在南疆,而在天山北麓。很多学者猜测其可能的遗址有三处:乌鲁木齐的乌拉泊古城、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古牧地的米泉古城、昌吉市的昌吉古城。
但是,三处都考古依据不充足,有很多争论。因其仅依据众多史料中的一种记载--“唐轮台在北庭都护府西四十二里”,就认为“四十二里”是误记,“三百二十里”是漏记了,从而把后两种记载也引以为证。
史料的可信度,更取决于其是否有令人信服的信息来源。“四百二十里”,记载者没到过当地,仅为一方之言,没有旁证。“三百二十里”,有第二个记载为证,由当地的长期统治、居住者提供,出自记载1219年长春真人丘处机到唐轮台的史料,当时的回纥政权已管治了唐轮台三百多年,北庭都护府到唐轮台的距离,是三百多年间,用无数车马、脚步反复丈量出来的,是两地间人员往来、调遣兵马粮草时计算行程和时间必须知道的,弄不清楚可能贻误战机,这可是要丢乌纱、掉脑袋的,当地官员岂敢马虎、糊涂。
确定遗址位置,除了距离,还得对照方位。
“宿轮台之东,迭屑头目来迎。南望阴山,三峰突兀倚天。”(《长春真人西游记》)描述丘处机一行在唐轮台居住过,它在今天的博格达峰北面(南望阴山,三峰突兀倚天)。猜测的三处遗址与描述不符。望博格达峰,从乌拉泊古城是向东北望,从昌吉古城是朝东望,从米泉古城是向东南望--最接近大致方向,但离天山较远,处于平坦区,既找不到岑参描述的地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盛世大唐边塞诗压卷之作),也没有《长春真人西游记》中“深山大壑、坚石硬壁”的地形。
如果把眼界从“四百二十里”放宽到“三百二十里”时,你会大感意外,发现与唐轮台古城更相符的可能遗址--六运古城,正好南望博格达峰,在其正北,位于阜康境内。经GPS定位,用卫星地图测得的距离与史料一致。
让我们从岑参描述唐轮台诗句的字里行间再来对照吧。“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愁见流沙北,天西海一隅。”(《轮台即事》)描述唐轮台白榆很多。现在,阜康三工河谷也有参天古榆,树龄多在几百年。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述唐轮台在沙漠附近,离河谷不远,河中石头大如斗。六运古城西侧五十米是三工河,河中有大量鹅卵石,现在大如斗的石头虽不多,不过河西侧并行的冰湖水库的引水渠,全部用“大如斗”的石头砌成,周边农民家的房屋地基用的也多是这样的石头。或许因此,千年之后的今天,河中大如斗的石头才不多了。从三工河出山二十余公里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离天山以北最近的一段--北沙窝。
元朝政治家耶律楚材曾随成吉思汗西征,到达过唐北庭都护府,在《西游录》中提到,北庭与轮台两地有唐碑。六运古城南侧曾有一碑。新中国成立前,有外国人考辨过碑的铭文,后来石碑不知去向。
六运古城出土了很多文物,种类之多、跨越朝代之多、规格之高并非部分学者认为的它是一般守捉(军队戍守之地)所能拥有的。
唐轮台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大军出征的屯兵基地,选在哪里,关键取决于地形是否利于把守。
六运古城地处丝绸之路必经的咽喉要道,是唐轮台的上佳选择,首设北疆征税点也更属必然。三工河常年流水,上游宽深,不易越过,往北流过六运古城,在其下辖的阜北古城(今兵团222团)形成大面积水泽,水泽北面几公里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商旅难以穿越,使三工河与沙漠的交叉点--阜北古城,成为丝绸之路必经的咽喉。在此驻军容易把守,设税卡收税方便--因别无他路,缴点税也可图个道路便捷,就当缴点 “买路钱”也觉得划算,容易被接受。在纳税意识不普遍的唐朝,特别是在鞭长莫及的动荡北疆边塞,第一个征税点设在哪儿,这是尤其要顾及的要点--既要征税,又要尽量少引起反感、对抗,以免影响边防稳固,而因小利失去大片疆土。
对照景物、地形、文物等,六运古城与岑参魂牵梦萦的唐轮台更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