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作用兰州轨道交通5条线网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时间:2015-07-27 18:00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记者张小燕文图 点击: 载入中...
   编者按:
  
  兰州新区的正式获批以及兰州第四版总规的出台,兰州市城市形态、空间结构及重点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满足交通需求,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及时启动了轨道交通线网修编工作,并于2014年2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铁一院为线网修编主编单位。
  
  大西北网、鑫报今日将对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进行详解,便于读者更加了解兰州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实施意义、过程和效果,倾听市民对城市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市民对兰州城市建设事业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从而激发市民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热情,增强城市凝聚力。

 

 
  
  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作用轨道线网修编全面展开
  
  兰州市“两山夹一谷”的地形特点决定了黄河盆地成为城市发展和历版城市总规的核心区域,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河谷用地愈加紧张,历版总规都在进行跳出河谷,向外发展,拓展市域空间范围的尝试。总体发展战略可概括为中心城区“人口抽疏”向外发展,市域发展轴为“北拓东进”。兰州市主城区北部、秦王川片区2012年8月被确立为国家级新区,规划2030年,人口达100万人;在四版总规里,中心城区范围进一步向东拓展,由原来的和平组团,拓展至定远、金莱组团。
  
  从现状看,位于定连组团的大名城开发集团,首期工程开发面积20平方公里,达到居住20万人的规模,迫切需要轨道交通的支持和带动;北部兰州新区的初期发展离不开主城区产业的专业和支持,因此,也需要大运量、经济、环保的轨道交通来加强新老城区的血脉联系。
  
  2009年10月19日,甘肃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要求把兰州周边城镇纳入兰州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和城市基础设施,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不断拓展兰州市区发展空间,逐步实现兰州、白银及周边城镇经济的相互融合。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同意设立兰州新区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新形势西部区域发展的新需求下,兰州突出的区位条件和历史影响力,要求兰州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
  
  随着兰州新区的正式获批以及兰州第四版总规的出台,兰州市城市形态、空间结构及重点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满足交通需求,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及时启动了轨道交通线网修编工作,并于2014年2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铁一院为线网修编主编单位。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要求,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委托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对兰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该公司在接受委托后,随即组成评价工作组,对有关资料进行了收集、分析,对规划线路沿线进行了现场调查,并根据国家环保法规和标准以及规划环评导则编制了本环境影响报告书。
  
  在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和决策过程中,通过对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布局、线路走向、敷设方式等环境合理性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促进兰州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条线路有效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根据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按地域分布,分为兰州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不同层次范围。市域为兰州市辖区、永登县、皋兰县和榆中县,面积为13085.6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兰州市辖的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和红古区;永登县的连城镇、河桥镇、树屏镇、秦川镇、中川镇,皋兰县的什川镇、忠和镇和九合镇,榆中县的城关镇、和平镇、定远镇、金崖镇、夏官营镇、高崖镇、甘草店镇、连搭乡、马坡乡、小康营乡、清水驿乡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永登县的上川镇和龙泉寺镇、皋兰县的西岔镇和水阜乡的部分地区。规划区面积约5810平方公里。其中,永登县的秦川镇和中川镇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永登县的树屏镇、龙泉寺镇和上川镇、皋兰县的西岔镇和水阜乡的部分地区为兰州新区规划范围
  
  中心城区:兰州市辖的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的部分地区,榆中县的和平镇、定远镇、金崖镇、连搭乡的部分地区,面积为741平方公里。本次《线网规划》研究范围:以中心城为重点,以规划区为主要范围,即兰州市辖的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和红古区,研究市区线网规划;以兰州新区和榆中县为主要目标,研究与市区联系的市域线规划。
  
  规划年限。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年限远期:远期年限为2030年,支撑兰州市与兰州新区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形成;远景:远景年限为2030年以后,年限不限。
  
  规划线网由5条线路组成,其中1、2号线为市区干线,3号线为辅助线,4、5号线为市域快线,线网总长约207公里,车站数量87座,其中换乘站12座。全线网共设停车场5处,定修车辆段3处,大架修车辆段2处。
  
  其中1号线线路起讫点为:石岗至东岗,线路长度34km,车站数量为24座,换乘站7座。主要经由地:S047#深安路-银安路-西津西路-西津东路-临夏路-张掖路-东岗西路-东岗东路。为市区干线。西起西固区石岗站,依次串联了西固区、安宁区、七里河区、城关区,东至城关区东岗站,是主城区东西向的客流主骨架,与主城区内布设的所有轨道交通线路都能够实现一次换乘,与城市的结构形态契合。
  
  2号线为石岗至雁北路,全长37km,32座车站,8座换乘站。经由地:西固路-S040#-福兴路-安宁路-十里店东街-T194#-民乐路-庆阳路-平凉路-火车站东路-瑞德大道-段家滩路-雁园路。市区干线。西起西固区石岗站,依次串联西固区、安宁区、七里河区、城关区,东至雁北路站,位于东西向的第二客流走廊,与一号线一道满足城区东西向出行的需要,又能部分解决城关区南北向客流出行的需求。
  
  3号线。火车站至青白石片区。全长22km,17座车站,4座换乘站。经由地;火车站西路-白银路-中山路-盐场路-雁北路至青白石白道坪片区辅助线。是城关区沟通黄河两岸的轨道交通线路,线路依次串联了城关核心区、盐场组团、雁滩地区、白道坪青白石片区。该线增加了外围组团与城关核心区的出行联系,解决了青白石及白道坪外围台地片区与黄河盆地的出行联系。
  
  4号线。雁滩至榆中高铁站。全长43km,14座车站,3座换乘站。雁滩路-和平大道-经十五路-经十二路-宝兰客专通道。市域快线。起于雁滩路站,向东依次穿经城关区、和平组团、定连组团、榆中县城,终点设在榆中高铁站。该线路加强了主城区与东部片区的轨道交通联系,与1号线衔接共同打通了城市东西向发展的大动脉,拓展了城市向东发展的空间。
  
  5号线。火车站至新区。全长71km,13座车站,4座换乘站。主要经由地;天水路-包兰通道-忠水路-水秦路-经十五路-纬三十二路。市域快线。起于火车站,向北依次穿经城关区、忠和、水阜至兰州新区。该线打通了主城区与兰州新区的轨道交通联系,为兰州新区与主城区客运的出行提供大容量、快速安全、边界的交通方式,将有力地促进兰州新区的发展
  
  地下线97km地面及高架线路110km
  
  根据线路敷设规划原则,结合沿线城市建筑、道路布局以及地形与地质条件等,敷设方式规划如下:1号线全线34km,其中高架段约4.8km,敞口段约0.3km,地下段约28.9km,共设置24座车站,其中3座高架站,21座地下站。2号线全线37km,其中高架段9.3km,过渡段0.25km,地下段27.45km,共设置31座车站,其中6座高架站,25座地下站。
  
  3号线线路全长22km,共设17座车站,其中地下车站12座,高架车站3座;火车站站~雁北路段约12km为地下线,线路出雁北路站后,设敞口段完成地下、高架线转换,联合大学至大学城段,以高架、地面线为主,局部根据工程需要设置为地下线。
  
  4号线线路全长共43公里,共设14站,4座高架,9座地下,1座地下一层地面一层站;其中隧道、桥梁、路基分别长19.7、16.8、6.5公里。5号线线路全长71公里,其中隧道、桥梁、路基分别约为8.4、39.4、23.2公里。
  
  根据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线网规划线路全长207km,其中地下线97km,占46.9%;地面及高架线路110km,占53.1%;共设车站87座,其中地下站61座,高架站26座。工程沿线占地主要包括过渡段、高架段桥墩、地下站出入口及风亭等。远景规划全线网共设停车场5处,定修车辆段3处,大架修车辆基地2处,共占地约243公顷。
  
  根据《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用地规模:近期2015年,兰州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210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6平方米;远期2020年,兰州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达到250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建设用地为91平方米。年均增长7.1平方公里左右,年均增长率为3.5%。人均对外交通用地面积从1.58平方米提升至3.75平方米,占建设用地比例从1.96%提升至4.13%。人均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从8.62平方米提升至14.21平方米,占建设用地比例从10.70%提升至15.6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4.12平方米提升至10.39平方米,占建设用地比例从5.11%提升至11.45%。
  
  根据《榆中盆地总体规划(2007—2020)》和气象专题,榆中盆地的可建设用地面积157.4平方公里(包括和平、定连、金崖)。至2015年,城镇人口规模控制在14万人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大于120平方米;至2020年,城镇人口规模控制在20万人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大于120平方米。
  
  根据《兰州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兰州新区:借鉴近年来我国新区建设经验,大型产业新区人均用地指标通常较大,如曹妃甸工业区人均用地约220平方米,综合型新区人均指标一般偏低,如成都的天府新区的人均用地约135平方米(初步方案)。考虑到兰州新区的发展定位、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状况,2020年新区人口规模按60万人测算,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为110平方公里。远景2030年城市人口100万人,考虑到新区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到2030年,在新区规划范围内共控制约246平方公里的用地。2030年道路广场用地面积2221.8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07%,人均道路广场用地22.22平方米。
  
  从用地性质来看,线网规划所含场(段)、基地选址处的土地利用规划中仅有东岗车辆基地及陈官营停车场属于交通设施用地,其他主要位于未规划区及其他用地。
  
  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符合《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契合空间发展战略和市域发展特征,形成“双城五带多片区”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并形成“一河两岸三心七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在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中,其涉及的1号线西起河口南组团,经西固核心组团、安宁-七里河组团,东至城关核心组团;2号线西起河口南组团,经安宁-七里河组团、彭家坪组团,东至城关核心组团;3号线南起城关核心组团,北至盐场-九州组团;4号线西起城关核心组团,经和平组团、定连组团,东至榆中;5号线南起城关核心组团,经盐场-九州组团,北至兰州新区。线网规划5条线的线路走向完全符合城市形态特点及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和发展方向。
  
  符合《兰州市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年)》。兰州市土地资源保护利用遵循的原则为:坚持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各类各业和各区域用地;坚持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地质灾害治理力度,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将有效的连接兰州未来发展的各个功能区,既满足交通增长的需求,同时又能有效的引导城市未来土地利用,促进城市新骨架的形成,加快城市功能结构的调整,而城市功能结构的优化又会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周围用地的整合,促进轨道交通建设的良性发展。
  
  符合《兰州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提出的“建立以轨道为骨干,公交为辅助的客运系统”的城市骨干客运系统规划策略,并符合“网络形态与城市客运需求相适应,双心之间需两条轨道支撑;枢纽布局衔接城市中心、对外枢纽站点、重大公用设施的服务、与市域系统的衔接”的线网布局原则。
  
  本规划的线路走向基本与城市交通中的主客流方向一致,线路基本沿城市干道布设。2、3、5号线经过兰州客运枢纽站;1、2号线经过兰州西客站客运枢纽。本规划与城市对外公交客运系统衔接紧密,重点突出,换乘方便。因此,兰州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兰州综合交通规划具有较好的协调性,它的实施将促进兰州市综合交通的迅速发展。
  
  与《兰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有较好的协调性。兰州环境保护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兰州市情,以环境保护为手段优化经济社会发展,以污染减排为抓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突出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服务兰州市跨越式发展战略,积极探索适合兰州特色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互促共进的新机制,建设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满意、环境优良的生态文明城市。
  
  兰州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和线网规划的实施,将建立起兰州市公共交通的整体框架,引导城市有序扩张、减少老城区的人口分布,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所以,本规划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布局的生态化。此外,轨道交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以电力资源为动力的地铁作为城市骨干交通,具有污染小、快捷、安全、舒适、方便等特点,是改善城市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控制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城市的基础。
  
  考古先行保护第一
  
  重点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如何达到平衡,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非常注重文物保护。根据1号线开工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编制的《兰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文物保护专题报告》,目前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陈官营~东岗段)经过的金天观、兰州府城隍庙、白衣寺塔及白衣菩萨殿三处文物保护单位均已获文物部门批复。下阶段将尽快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沿线涉及的其他文物的文物保护专题报告并通过文物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轨道交通规划中的建设项目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必须履行相关报批手续。振源控制是遗址和文物振动响应控制的关键环节,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地铁列车机组选型与运营、轨道建设与养护是振动源控制的首要因素,故轨道交通设计和运营将符合如下要求:在此次线网修编中,地铁列车建议采用有利于降低隧道振动的车型,中心城区运行最大速度不超过80km/h。采用减振扣件等技术措施以降低列车行驶造成的结构振动。
  
  考古先行、保护第一。在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环评中,建议结合以往考古与文物保护科研成果,尽快开展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涉及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的前期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及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评估工作,并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会同建设单位共同商定保护措施,如遇有重要发现或问题,由甘肃省文物局及时报国家文物局处理。
  
  适时开展地铁振动对文物安全影响的专项评估工作,并积极采纳评估意见与解决方法。同时,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中除关注地下穿行对文物本体造成的相关影响外,对于临近文物本体的地上建筑(车站)设计亦应考虑其外貌风格与相关文物本体之间的风貌协调关系。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