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中秋,如水的夜色里,遥远的天穹悬挂着圆月,一片清辉撒播人间。人世的悲欢随着月光的朦胧而充满情思。自古月圆月缺千百度,阅尽沧桑无数。穿过岁月的烟尘,那一轮洗尽铅华的冷月,背负着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可以细细品味。
赏月早在唐朝就盛行了,有太多的经典诗句为证。如李白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常建的《十五夜望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白居易的《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
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
湓浦沙头水馆前。”
唐人赏月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写尽了月亮的美,月亮的白,美如素、白如练。
至于八月十五吃月饼,最早是在南宋。虽然那时不像今天如此品类极盛。民间以月饼相赠,却有一种懵懂的寓意。吃月饼真正的盛行是在明初。朱元璋起兵反元,消息送不出去。十万火急的关头,刘伯温想出一条妙计,把消息藏在月饼里,议定八月十五夜起义反元,最终取得成功。就这样,吃月饼在明朝盛行开来。
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举一樽桂花酒,品一块清香的月饼,吟一曲苏轼的《水调歌头》,感觉极其美好。实际上,这种看似简单的幸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苏东坡在中秋之夜怀念子由,写下《水调歌头》这首千古绝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佳节,月圆之夜,苏东坡只能孤独地自斟自饮,难免悲痛伤怀。但苏轼仍有乐观主义精神,《中秋月》有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一家人团圆共享佳节的时光,似乎变得越来越稀罕,中秋节的食品越来越丰盛,中秋节的快乐和幸福感却越来越淡。说到本质,是人远离了自然,忽视了彼此心灵的慰藉。其实,中秋赏月的启示,是人对月亮进行的心灵告白。这片月色弥漫着九州,弥漫了千年。当月光撒落一地温情,千里清光依旧,万种心思同源。中秋月夜是如此的娇媚亮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念及兹,个人的心灵融入月色,顿觉远离了凡尘,滤去了世俗的喧嚣与浮华。
无论何时,中秋永远是一个浪漫美好的节日。这不单单是一个个体的节日,而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一个民族把宇宙天象的完美作为自我的节日,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把和美、完满作为一种境界,借助一种团圆相聚,凝聚亲情的契机传承下来,浓凝万古,情越千年。
▲近代 吴昌硕
吴昌硕大篆横幅。取法《石鼓文》,于拙朴古貌中显出己意,用笔使转精熟、刚柔并举,线质遒劲凝炼、醇厚郁勃,体势已变,左低右高,将石鼓文圆方结体转变为长,形成气酣势奇的纵意,整体上体现出烂漫恣肆的风格品质。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晚清、民国时期着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清末海派四大家”.
释文:花好月圆人寿。
近代 齐白石
齐白石大篆横幅。篆书主要取法《天发神谶碑》,同时受到《祀三公山》的影响。用笔迟拙,横平竖直,结字古而正,得端正稳重之感,单字多作长方形,常以撇捺斜笔破之,在平正中形成斜向、三角等锐角关系,使得整体平正而不呆板,富有变化,气格宏大,境界老拙,大开大合,疏密对比,反差强烈,体现出独特的慓悍、矫健,阳刚之美。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等。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
释文:月圆人寿。
近代 梁启超
梁启超章草竖幅。梁启超为近代具有代表性的章草名家。主要用功者乃是元赵松雪、明宋仲温一路。全篇字字珠玑,飘逸不凡,笔墨精到,用笔刚健峭拔、爽劲可喜,结字古雅雍容、潇洒妍润,饶有古韵,显示了深厚的功力和高雅朴实的审美观。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着有《饮冰室合集》。
释文:
碧瓦楼前绣幕遮,
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
不雨棠梨满地花。
范石湖诗。
清 吴让之
与山间之明月
清 陈鸿寿
愿花长好人长寿月长圆
清 邓石如
人随明月月随人
清 林 皋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现代 方介堪
愿月长圆花长好人长寿
清 丁 敬
一钩凉月挂西楼
清 周 芬
月子弯弯照几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清 钱 桢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清 邓石如
二分明月一声箫
清 邓石如
披明月兮佩宝璐,
驾青虬兮骖白螭。
清 赵 石
花好月圆人寿
近代 齐白石
风前月下清吟
清 陈瑶典
一帘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