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虽然也还在秋季,但已属末端,谓之残秋。秋风飒飒,秋雨连绵,不时让人觉得有丝丝寒意。田野里的庄稼,逐渐收获,大地显出了本色,哪怕有点凄凉。放眼望去,那一株株高大的各色树木,在秋风的侵蚀下,丝毫没有冷的感觉,静静地编织着秋后的梦幻。枝叶和果实在发达根系的呵护下,发育、成熟、入味。此情此景,不就是人生和四季的真实写照吗?
时间如白驹过隙。逝水流年,在不经意间便失之交臂,还不曾挽留,也来不及珍惜。然而岁月轮回,从不曾停息脚步。任凭再忙,也要抽一点闲暇,欣赏这眼前秋冬交替的美景,留住晚秋的醉,迎来初冬的美。
在城市生活工作,忙忙碌碌,容易忘了节气变化,因为城市通常只有冷热两种交替。然而一不小心,竟能想起“霜降”,因为手机壁纸有时会自动切换出节气画面--一片大大的枫叶落在草丛里,枯黄的叶面上全是晶莹的细霜,周围的绿草覆盖着一层洁白,壁纸中间写着一句诗:“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电子屏似乎也能展现诗情画意,但总是缺少某种情味。这不,就连落叶也有城乡之别。乡下的落叶是一个过程。层层的树叶谁先熬不住寒冷和干燥,谁就先挣脱羁绊,纵身一跃,几度飘零。城市的落叶不是这样,忽然起了大风,头天还满树的绿叶,第二天一早满树都变得光秃秃,一如城市的快节奏。
像“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这类感受,可能会因为太忙碌,还没有开始体验就结束了。人没有办法远离自然。霜降时节,想到最多看到最多的就是红叶。北京的香山,南京的栖霞山,长沙的岳麓山,苏州的天平山,无疑是中国四大观赏枫叶的胜地,是印证“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最好地方。“停车坐爱枫林晚”,此时登高远眺,让人心旷神怡。
一个看似极其普通的节气,隐藏了多少文化内涵和文化积淀。
“霜降”中的“降”字是下落、落下之意。若是望文生义,以为霜也像雨雪一样,是从天上飘落下来的,则大错特错。“霜降”不是“降霜”,不过仅仅表示节气的专有名词。然“降霜”较之“霜降”,确实少了诗意。文人常将霜称作霜华,用在诗文中比喻月光、白色鬓发和锋刃上的寒光。科学家则着重研究霜的结构体,对冰和雪的晶体结构研究成果不少,但霜很多方面还是个谜。由于霜见阳光就化,结构疏松,不易保存,目前对霜花的特殊物理结构、化学性质知之甚少。
苏轼曾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这是文人对于霜降的咏叹。农人一直匆忙,匆忙去收获,匆忙去播种,并不晓得“芙蓉独自芳”,只知道“霜降杀百草”.他们没有莫名的惆怅,只知努力拼搏,收获今年,努力播种明年。华美与朴实,完美的统一。
苏轼诗文书画,无一不精。近代弘一大师出家之前,不独诗文书画样样精通,还擅长作词填曲、话剧表演等。皈依佛门前,世呼之李叔同。其实他名文涛,别号息霜,因为生于清光绪六年九月二十日(阳历1880年10月23日)。这天正值霜降。大师圆寂之后,有题联曰:“息霜啼鸟寂,文涛不二法门洁,降液野泉通,揭海私一禅理明。”
霜降来临,苍茫之处,独立寒秋,回眸远眺,倚窗而思,但见秋云散漫,白露为霜,芳条寒翠,千山万岭,层林尽染,水瘦山寒。在某一个微雨黄昏里,乐声耳畔轻绕,书写一纸,浓墨相宜的笔调,任由思绪肆意放逐。
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花一叶一菩提,一笔一墨一心语。
近代 吴昌硕
吴昌硕大篆横幅。吴昌硕数十年如一日沉醉于《石鼓文》而矢志不移。他以行草书笔法融汇篆隶,把平正整饬的《石鼓文》写得放纵、恣肆而又极其雄强,以此来强化篆书的书写性和线质的表现性,并为大篆古法注入了现代意识,最终形成了吴氏特有的用笔基调:雄俊爽快,苍茫朴厚,古气生发,厚重中透着灵气,给人以大气磅礴、排山倒海的艺术感受。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多别号,常见的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
释文: 非同玩好。
清 邓石如
紫霞青霜
近代 王福庵
王福庵小篆对联。行笔规整匀净,线质细劲遒美,笔酣墨浓,似铸刻状。结体工整规范,气息温文尔雅。
王福庵(1880-1960),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书法工篆、隶,得吴昌硕鼓励,另辟蹊径,专工小篆与金文。所篆《说文部首》字帖、《说文作篆通假》向为行家肯定,成为学篆范本。“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释文: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孤鹤寒啸游鸿远论。
东晋 王羲之
王羲之行书册页《奉橘帖》摹本,硬黄纸本,纵24.7厘米,2行,12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虽聊聊数字,但用笔个个不同,有的方折,峻棱毕现,有的圆转,圭角不露,视若轻盈,实则厚实,墨色湛润,神闲态浓,中锋、侧锋并用,灵活多变,意趣丰富,聊聊数字,书风坦然清纯,字字挺立,体态舒朗,令人回味无穷。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自唐代被尊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释文: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东晋 王献之
王献之真草册页《薄冷帖》, 拓本,3行,28字,入刻《淳化阁帖》。
笔法自然流畅,简洁明了,因势利导,烂漫自然。晋人法帖妙在“家常”感,乃是古人在油盐柴米中留下的片段,不必正襟危坐地对待,笔墨间方有难得的真情流露。风流倜傥。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谥号“宪”.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
释文: 薄冷。足下沉痼,已经岁月,岂宜触此寒耶。人生禀气,各有攸处。想示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