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敢死队长仵德厚的悲喜人生(2)
时间:2011-12-26 16:55来源:摘自《南方周末》 作者: 李青 点击:
载入中...
“他饭量大,口糙,再难吃的东西,他都能下咽。”给他当过徒弟的雷金林回忆。
人们的日子向好,但仵德厚一直没有“翻身”的迹象。因为穷,几个孙子都是早早辍学。今年已经三十多岁的大孙子,一直到前年才娶上媳妇,二孙子因为娶不起媳妇,招赘到了邻乡,三孙子去了深圳打工。
大部分乡亲,是在2005年以后,通过报纸和电视对抗战胜利60周年的报道,才知道身边有这样一位“抗日老英雄”。在他们的记忆里,他从没有给人讲过那些昔日的辉煌。
“他这一生,从不求人。困难的时候,谁要叫他去家中吃碗饭,都不可能!”郭彩霞说。
当了三十多年的农民,仵德厚身上处处还有军人的痕迹,生活有规律,时间观念很强。儿子有时办事拖拉,说明天吧,他训斥:“明天死了咋办?” 多少年来,他每天都坚持“出操”,无论刮风下雨,总是环绕着麦地疾走,仿佛那是他的阵地。
“不要叫我将军”
1938年3月28日台儿庄战役,日军占领了西北城区,时任国军30师88旅176团3营营长的仵德厚奉命增援,亲任敢死队队长,带领40名战士冲入城内,与日寇逐屋争夺,取得关键胜利。出城时“敢死队”仅剩三人……抗战期间,仵德厚擢升为少将副师长。
风雨50年。1990年前后,在西安侄子的家里,仵德厚和孩子们一起看电视,电视上演的是关于台儿庄战役的电视片。仵德厚说:“那是我打下的。”孩子们都笑了,他们压根儿不相信。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电影《血战台儿庄》在电视上放映,仵秀陪着父亲看。父亲指着电视说:“现场,比这还惨烈。”全家都默默无语。
如果不是在2003年,来了一位北京作家;如果不是因为他高寿,活了足够长的时间,他的一生,或许不会再有记忆的荣光出现。2004年,在接受凤凰卫视的采访时,他说:“不要把我叫将军,我担不起那么高尚的称呼,我就是一个老兵。”
“这一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就算一个中国的公民,对得起国家民族。”采访中,这算是他的“豪言壮语”。
“他这人的性情啊,就是这样,不会爆发,只会慢慢湮息……”送别仵德厚,杨凤鸣接受记者采访。说到这里,突然呜咽。这一刻,恰有秦腔响起:“金沙滩直杀得山摇地动,好男儿拼一死决不偷生……”粗犷的吼声,混合着阵阵哀乐。
(责任编辑:鑫报)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