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数字图书馆变数不断,继上周五谷歌图书搜索战略合作部亚太区首席代表艾瑞克·哈特曼来华与文著协商谈版权事宜,作家韩寒昨晨在博客中表示,“我欢迎谷歌图书馆扫描我的每一本图书,并欣然接受在显示目录和摘要下60美元一本的条件。”韩寒此举是否代表中国作家的维权强硬立场松动,尚不得而知。但谷歌图书馆遭遇的版权难题,却是中外大同。
作品进入谷歌数字图书馆,传播速度大大加强,这也让谷歌成为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强大对手。呼唤版权门达成多赢的同时,人们也在疑问,中国自己的数字图书馆在哪里?
国内同行为何集体失语
与谷歌数字图书馆相比,国内数字图书馆“起大早赶了晚集”。1999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启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远早于2004年启动的谷歌数字图书馆。当时论证会上已有专家指出,未来有可能出现版权问题。北大法学教授陈兴良曾状告“中国数字图书馆”擅自将其著作扫描至网上。十年来,清华同方、万方、超星、中国知网……凡是国内稍有名气的数字图书馆均曾遭遇侵权诉讼,且少有胜诉案例。近日作家棉棉将谷歌告上法庭,其实在“中国数字图书馆”,她的三本作品均可以查到24页内容,如果按照棉棉“未告知即侵权”的逻辑,“中国数字图书馆”很难“幸免于难”。
网络时代版权交易仍沿袭一对一的模式,已不胜负荷。北京书生公司董事长王东临计算过,如果1000个数字图书馆需要100万个著作权人的授权,哪怕每次洽谈所花费的成本只需100元,也要为此支付1000×100万×100元=1000亿元的交易成本。今年中国数字出版总值有望达到750亿元,首次超过纸质出版产值。文著协称,解决了谷歌侵权问题,下一个维权目标就是国内数字图书馆。兔死狐悲的隐忧,让国内数字图书馆在版权门中集体失语。
硬件发展制约读者服务
国内数字图书馆的版权行动不够迅速主动,其硬件设施同样落后谷歌。中国国家图书馆仅数字化全文内容已达1.7亿页,但向网络读者开放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四部丛刊、《四库全书》等珍贵文献数据库只适用于馆内用户,首次使用还需安装应用软件。专家解释,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数字图书馆项目需要极大的经费投入,试验阶段为取得攻坚性成果,往往能得到外部经费资助,但要进一步走向实用并服务更多的受众,经费便成了很大的制约因素。
鉴于人力财力投入,上海数字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图书馆、复旦大学数字图书馆等更多机构选择购买商业公司的数据库服务。但读者碰到的难题依旧存在,无论是“超星”号称每天不到1元钱把图书馆搬回家,还是“方正阿帕比”通过e卡通连接图书资源,都需要办卡、在电脑上安装专门阅读软件。浏览一个数字图书馆,装三四种不同数据库软件稀疏平常。
与此相比,谷歌以最普及的浏览器网页显示,加之中国搜索市场20.7%的占有率,带给国内数字图书馆的冲击可想而知。谷歌将用户评论、图书收藏与网上其他用户共享,也是相对封闭的国内数字图书馆欠缺的。
越早面对,越能取得先行
与作家们抗议谷歌图书馆不同,几家门户网站调查中,支持谷歌的网友占大多数。“首届公共图书馆国际高峰论坛”本月透露,200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为0.501册,从侧面解释了网友欢迎数字图书馆的原因。
事实上,在中国互联网上,不打数字图书馆旗号,但提供数字作品的付费网站比比皆是,从各大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到起点、晋江等网站都在日渐成熟。出版人陈颖青表示,通过自由复制把陌生读者转变为忠实读者,通过恒定付费比例把忠实读者转为实际营收,将成为出版新形态。当越来越多读者习惯在网上以千字两到三分钱价格阅读韩寒《他的国》,阿来《格萨尔王》,数字化对作家和出版商而言,几乎是无可逃脱的,越早面对,越能在网络世界取得先行位置。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