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官场人人想去当地方官 应如何分配官位?(2)

时间:2012-06-26 10:16来源:《衙门天下》 作者:完颜绍元 点击: 载入中...


“同”,就是长方脸;“田”,就是四方脸;“贯”,就是头大身直体长;“日”,就是长短肥瘦都适中,又站得端直。凡适合以上四个字的,都入选。


“身”,就是体斜不正;“甲”,就是大头小身体;“气”,就是单肩高耸;“由”,就是小头大身体。凡不幸滑入这四个字的,都落选。现在,读者们该知道为何这些落选者要被叫作“八仙”了:站在一块儿,便是一个个李铁拐扶张果老的模样了。


“清流”以外而仍旧算得上是正途的,就是各级官立学校的学生。在首都太学里念书的叫太学生,后来太学改叫国子监了,念书人又叫监生。太学生或监生大多是从县学、府学里一级一级考上来的。又有一部分年资较深的县、府学生以及分试中的副榜(即备取生),老考不上,也以各种贡生的名义混进这笔账内,其实主要是看年龄了。如《三言》的编者冯梦龙57岁才得贡生,6l岁给个知县;他还算是复社名人,其他人能巴结个佐就不错了,更有充杂职的。


荐举和征辟,也算是正途,曹操这个县尉就是靠荐举得来的,前述明太祖重视荐举人才,亦是一例。保举也可以算在荐举内,如参与河工、边防、赈灾、剿匪等事,有了劳绩,可以由主官保举,给个做官资格。前一节讲到“生老病死”中人以办捐得官,就是一例。征辟就是由君主或高级官员直接征聘人才,有时也叫征召,可以毛遂自荐。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高宗巡幸山东,武进人黄仲则以诗才为皇上所闻,把他召来面试,带回北京,分在武英殿写签条,这也叫征辟;以后积劳绩得保举,派出去当个县署主簿,是九品衔;后来再自己掏钱捐官,总算又升了一品,当个八品县丞。一个民间诗人,走过征辟、荐举、捐纳三段道路,也只不过混上个“二尹”,足见州县衙门里也是藏龙卧虎之地,可以自拉自唱上一段“杨四郎坐宫内”的人还真不少啊。


世袭和恩荫、难荫等,过去也被视为正途,实际情况是泾渭交流,不干不净的事情多得很。两汉魏晋时的世袭是赤裸裸的,门阀世族有代代做官的特权,好比是艾滋病毒,通过血液可以由父母传染给子女,还生怕被别人染了去,于是大搞世族之间的政治通婚,保证“艾滋病”的专利。前文讲到过北齐时派出大批世家子弟出去当县太爷,就是典型的例子。唐宋时代的世袭,稍微隐蔽了一点。如唐朝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可以入太学和国子学,这就为他们得官创造了条件;宋朝的“补荫”更滥,凡三公、宰相、参政、枢密使、宣徽使等中上层官僚子弟,皆可得官,用不完还可分给亲属乃至门人。当然这种直接“荫”来的官,品秩是较低的。沈括在其名著《梦溪笔谈》里,讲过一件事:他的姻亲王九龄的祖父曾做过侍中,有一个已出嫁的女儿病危,服了医生朱严开的药方后,转危为安。女儿便要父亲把今年“恩例”补荫的名额给朱严,作为酬谢。父亲为难地说:我已经把它许给了另一个医生刘公才了。女儿不答应,结果王侍中只好找刘公才商量,劝他再等明年。岂知当年授予朱严官职的制文下达后,这位医生没能医好自个儿的病,已经死了。刘公才闻讯去找王公,说是依照制度,可以重新提名,结果新颁制文便命刘公才荫补。孰料老刘大喜之下,多灌了几杯黄汤,酒精中毒死去了。至于究竟这个官有多大呢?其实只是个小小的助教。


金元时世袭又转为公然。元初时州县官都是世袭,元世祖时,廉希宪、宋子贞都上疏批评这个办法,谓“州县官相传以世,非法赋敛,民不堪命”,又言这样做的后果是州县官员子孙“皆奴视其部下,郡邑长吏皆其僮仆,此前古所无”(赵翼《廿二史剳记》卷30)。到了明朝,又有所节制,还是用唐代的方式,让三品以上(京官四品以上)的官员送一个儿子进国子监读书。出乎例外由皇帝特别恩准的,叫“特荫”;因前人殉职而给予的,叫“难荫”,“难荫”是对“烈士”子弟的特别优待,可以不拘品级了。嘉庆十八年(1813)北京发生林清起义,波及豫鲁直数省,滑县老岸镇巡检刘斌死于巷战,谥曰忠义,追赠知县,又给“难荫”。一个从九品的微官能得如此“荣典”,朝廷的用意就是要让天下小官从此更加卖命。州县衙门的杂职官里,有不少这类出身的。


吏道和方伎,大概可以算是正途和杂途以外的别径。吏道就是由胥吏中提升做官,汉唐时期,这种情况比较多;元朝时更为常见,甚至连一些高级官员也由胥吏出身;明清时胥吏升迁显得很困难了,能够爬到从九品、未入流已很不容易。方伎是指天文、阴阳、占卜、医药、算学、工艺等专业技术人员,如果派在州县任职,起步之阶只能是对口专业,诸如医官、阴阳训术等;但是有官运或会钻营的,就有慢慢跳槽的机会。清季曾任贵州巡抚的潘,一生仕运都和“方伎”有缘。最初他在县衙里当医官,虽说形容困顿,可参加衙参时也有人替他赶车。有一天赶车人容颜悲伤,老潘问他何故,原来他的妻子患了一种怪病,眼看没治了。潘让他领自己去诊断,给了处方,居然医好了。后来潘又爬了一级,在卢沟桥当巡检。忽然有一天顺天府接到直隶总督的“五百里排单”,札调潘巡检,老潘闻调后吓得半死,不知有啥祸事找上门来了。等赶到省里,才知是总督的女儿已许配给了恭亲王,眼看婚期已近,忽然得病,那病症就和以前那位赶车人老婆所患的一样,偏偏这赶车人这会儿又在总督衙门里当差,就趁机推荐了老潘。潘巡检诊脉处方,药到病除,总督小姐平平安安地当上了恭王福晋。从此老潘的官运亨通啦,一直升到方面大员,足以让天下州县的杂拌儿羡慕死。


最后要说的,就是所谓“浊流”了,靠花钱买官,这叫“纳赀”或者“捐纳”。这门道早在汉朝时便有了,大名鼎鼎的司马相如,就是以赀为郎的。东汉灵帝、西晋武帝和南朝宋明帝,都是卖官高手。不过“浊流”泛滥成灾还是在清朝后期,特别是咸丰以后,国家财政越来越困难了,要办的事情又有这么多,就以卖官为筹款之道。要办海防了,有“海防事例”;要治理黄河了,有“郑工事例”;山西陕西闹旱灾了,又有“秦晋实官捐”。文职官员,可以从未入流一直捐到道员。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