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宫斗剧”的文化本质:权谋背后是丛林法则

时间:2012-07-10 10:30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颜浩 点击: 载入中...






阅读提示


●“宫斗剧”以封建传统道德作底,其价值基础则是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秉持着这样一种价值规范和意义逻辑的作品风行一时,甚至影响了许多人对历史的想象和对现实的认知。


●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望,促使我们到历史中去寻求资源,但辨析能力和批判能力的缺失,却使得一些早应被淘汰的历史沉渣,随着“复古”潮理直气壮地卷土重来。


在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语境中,“复兴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近年来一种重要的思想潮流。其内涵日趋丰富、复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但与此同时,各种对传统文化辨析不明、良莠不分的情况也接连出现。这几年颇为流行的“宫斗剧”,就暴露出了一个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即我们的文艺创作究竟应该怎样发掘和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的历史与文化资源?

 

历史剧如何对待历史资源

 

“宫斗剧”由港剧《金枝欲孽》和《宫心计》开启先河,内地电视圈跟风而上,《宫》、《步步惊心》、《宫锁珠帘》、《美人心计》轮番登场。2012年,《后宫甄嬛传》更是强势出击,收视大热,一度成为公众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文娱话题。相较于那些制作草率粗糙、情节漏洞百出的同类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在道具、服饰和礼仪等细节上较为精致讲究,对话语言也更符合人物所处的时代。那些“想来极好”、“不负恩泽”的用词,模仿了《红楼梦》等文学名著的句法,虽未得精髓却也增添了一些古色古香的韵味,为该剧带来了极高的人气。


从本质上看,“宫斗剧”属于娱乐至上的“戏说历史”,虽然不承担再现真实的任务,但也存在着如何选择和利用历史资源的问题。换句话说,电视剧想象力的匮乏和创作水准的低下,只是宫斗题材重复出现的表面原因,更为深层和隐藏的因素,则与我们面对历史的态度密切相关。事实上,“宫斗剧”不过是类型剧的一种。在“宫斗剧”盛行之前,宫廷题材历史剧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以《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为代表的“帝王系列”,着力展示当权者称霸天下的雄心和治理江山的艰难,重在塑造开疆拓土、守业有成的明君和廉政清明、以民为先的能臣,与主流意识形态重塑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吁求一脉相承。而以《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为代表的“戏说系列”,则延续了古已有之的“明君清官侠客梦”的叙事模式,其中隐含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批判性。即便是备受争议的《还珠格格》,也不乏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动机与心理诉求。


这些创作水准良莠不齐的电视剧,无一例外地涉及到对历史资源的选择和利用这个重要问题。借古讽今、鉴往知来的历史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之一。历史在文艺创作中的想象与呈现,真实与否并不是首要考量的目标,借这面镜子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和精神需求往往更为切要。而盛行一时的“宫斗剧”,虽然也希望“让历史照进现实”,但由于缺乏辨析能力和批判意识,历史这面镜子中反射出来的,只是一些暧昧不清的模糊身影。

 

宫斗权谋背后是丛林法则

 

顾名思义,“宫斗剧”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与世隔绝的后宫中,“斗”是其核心情节和叙事重心。而在这个尔虞我诈的战场上厮杀的,是一群原本娇弱的贵族女性。她们拼死争斗的目标只有一个:皇帝的雨露和恩宠。在这些后宫女子的人生中,只要是为了争宠和固荣,一切手段与权谋都被认为是合理的。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表现出对这种价值观的绝对认同,没有质疑和反叛,没有对与错、善与恶的区分,所异者只有手段的高下与计谋的成败,以及由此带来的命运的迥然分野。但即便如此,这些智计百出的女子在强大的男权和君权面前,仍然是不堪一击的。她们的得势与失宠,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尊贵如皇后、贵妃,渺小如宫女,都不过是帝王手中的一颗棋子。身处其中的女性,因而对自身的险恶处境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高度的敏感,种种拿不上台面的阴狠伎俩,正是她们在“斗争”中寻找到的应对之策。换句话说,她们不过是在重演“以恶制恶”的套路。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宫斗剧”的文化本质主要是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传统道德观,其价值基础则是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秉持着这样一种价值规范和意义逻辑的作品却风行一时,甚至影响了许多人对历史的想象和对现实的认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和高度重视。

 

“复古”复兴了什么“传统”

 

就其审美接受效应的本质看,“宫斗剧”中所呈现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暗合了当今社会成功至上、唯金钱论、男性中心等潜在的社会心理。例如,商业社会中越来越强大的男性话语权,就有意无意地鼓励女性学习后宫嫔妃的“隐忍”与“奉献”,促使她们按照男性的意愿,而不是女性的独立意识来塑造自己。而后妃娘娘们施展各种手段去争宠,则与当下社会中复杂的男女关系颇为相似,甚至其“高明”的手段可资借鉴。至于那些人情算计和权利博弈,又有和所谓职场政治对号入座的可能。无论是情场还是职场,古代的后宫纷争一旦和这些现实情境挂钩,一系列“宫斗”作品,也就顺理成章地转变为白领女性的“心灵鸡汤”和人生教科书了。


如果说历史所承担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为现实提供参照,那么“宫斗剧”的盛行及其与当下社会的微妙对应,则典型地体现了我们在现实的困境中面对传统时的手足无措。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望,促使我们到历史中去寻求资源与基础,但时代理性高度的匮乏,却使我们缺乏充分的辨析能力和批判能力,所以在蜂拥而至的“复古”潮流中,各种名目的“传统”泥沙俱下。植根于封建帝制基础上的权谋文化、男尊女卑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的名教观念,均属于早应被淘汰的历史沉渣,却都随着“复古”潮理直气壮地卷土重来。


其实,“宫斗剧”占领荧屏只是“复古”潮流的冰山一角,近年来打着“复兴传统文化”招牌上演的闹剧,并不鲜见。但事实上,在我们为保护中华文明摇旗呐喊之时,常常忽略了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国粹”?换句话来说,我们想要复兴的,究竟是什么传统?自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刺激下,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几代知识分子需要面对的难题。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知识分子,对保存国粹和复兴传统保持着相当的警惕,他对“从来如此,便是宝贝”的传统观念的批判,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宫斗剧”的流行充分表明,如何面对历史传统和利用历史资源,依然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只有保持充分的理性意识和批判精神,才有可能不被“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所迷惑,准确把握历史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大势,使我们的文艺创作得到更健全的发展。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