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鬼节待遇不同:传统节日能再火起来吗?

时间:2013-11-06 09:53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周怀宗 点击: 载入中...

鬼节

 

  10月31日,很多中国都市里的年轻人过了一个火热的万圣节前夜,从明星到普通人,从公园到学校,从老师到学生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戴上鬼脸面具,提着南瓜灯走上街头,休闲、游戏、逛街、聚会、搞恶作剧,甚至有一些幼儿园组织万圣节活动,小朋友们交换糖果,互相恶搞等。


  11月1日是万圣节,被称为西方的鬼节,近年来在中国的城市中逐渐流行且越来越火,各路商家也推波助澜,提前很多天就打出了万圣节的旗号,戴着鬼脸面具的模特林立于商场之类,各种万圣节贴图、海报,南瓜灯、鬼怪玩具等充斥大街小巷,节日尚未到来,气氛早已炒热,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万圣节后第2天的11月3日,正逢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四大鬼节之一的寒衣节。相对于万圣节的火热,寒衣节却冷冷清清,除了个别摆摊出售冥币之外,就是夜晚一些上街烧纸的人群。


  传统节日冷清,而洋节热闹的情况其实早已有之,也已经有不少学者和批评者表示担忧。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其实这种现象也能理解,近百年来,中国在现代化路上,不断地学习和抑制现代文明中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等,风俗习惯自然也是其中之一。今天的文明,已经是一个中西融合、交汇的文明,有人过洋节,也有人穿汉服,这些都很正常。"

 


  文明的进程

 


  尽管很多传统的东西在民间仍有留存,甚至深层次的影响仍旧无处不在。但同时,150多年的西风东渐,同样也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因此,一边有人过洋节、一边有人穿汉服,这都很正常,也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来变化的一个结果。


  记者:刚刚过去了一个热闹的万圣节,随后的寒衣节却很冷清,同是鬼节,中西节日的情况截然不同,洋节火热也引起了不少议论,在您看来这是否是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


  杨阳:其实洋节热闹的现象可以理解。对于传统节日的担忧也同样可以理解。传统时代的中国文明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明,基本上是自我发展、自我成熟、自我演变的一个文明体系。这可能和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有关系,西面是横断的喜马拉雅山,东边大部分是大海,北边是草原游牧民族,再往北是寒冷的西伯利亚,所以早期的中国和历史上比较发达的文明之间的联系,大体上是依靠丝绸之路达成的,众所周知,丝绸之路非常艰苦,一次这种联系也是零星而片段的,难以形成立体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交往。因此中国文明的演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演进过程,有它自身的演进逻辑,又在长期的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文明形态,从意识形态到风俗习惯,各个方面都是自成习俗。人们也会享受这种自给自足的演变之下所形成的文明的种种方面,节日也是其中一种。


  北京晨报:这样的独立性现在不存在了?  杨阳:近代以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移植现代文明的过程,移植它的价值系统、知识系统,乃至和现代文明相关的思维方式。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的150多年间,现代文明的种种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而传统的中国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已经面临解体了。尽管很多传统的东西在民间仍有留存,甚至深层次的影响仍旧无处不在。但同时,150多年的西风东渐,同样也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因此,一边有人过洋节、一边有人穿汉服,这都很正常,也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来变化的一个结果。


  一边是热闹的洋节,一边是冷清的中国节日,大体上同样类型的节日,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遭遇。


  鬼节,这个词在数十年接受现代教育的人们中间,说起来总有些理不直气不壮的感觉,但为什么万圣节能够成为年轻人的狂欢节日,而中国的鬼节却少人关注呢?同样是类似的节日,年轻人又为何去此而就彼呢?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表示:"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都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带有一些宗教性的关怀,形式上也和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人过节,多是全家团聚,而洋节则有很多是可以和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一起过的。因此,年轻人更加接受洋节也是正常的现象,传统节日在这方面,很难比得过洋节。"

 

 

  人不仅仅是物质的

 


  这种精神需求,一方面体现在人对超越于现实的终极性的东西的追求,如生命的本质等,这种终极性的追求和探寻,是永不停歇的,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中国还是外国,总会有人探寻这些东西的答案,未来也同样会如此。另一方面,它还体现在人们对纯粹的精神放松的需求。


  记者:万圣节作为一个鬼节,流行于现代社会,这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思考,您怎么看?


  杨阳:其实过万圣节的人也未必就是信鬼神,也有人就是寻个由头放松一下自我,在西方,万圣节的时候可以随意地开玩笑、恶搞别人,很轻松。我想中国人过鬼节,其实开心的成分更大,大都市生活的人们,普遍压力非常大,生活紧张,整天为了生计奔波,有这么个机会,放松一下紧绷的精神,也是一个不错的事情。


  记者:鬼神之类,往往总是和迷信相关,今天鬼节的流行,是否也说明,物质世界以外的东西,其实也有其存在的理由?


  杨阳:人类虽然是动物,但又不仅仅是动物,不同在于人有双重的需求和本质,如恩格斯所说,人来源于动物,有动物本能的需求,同时人又有超越于物质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一方面体现在人对超越于现实的终极性的东西的追求,如生命的本质等,这种终极性的追求和探寻,是永不停歇的,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中国还是外国,总会有人探寻这些东西的答案,未来也同样会如此。另一方面,它还体现在人们对纯粹的精神放松的需求。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需要有完全放松精神的机会。万圣节也好,其他的节日也好,能够有这样的机会,人们总是会喜欢和认同。比如古希腊有两种节日,崇拜两种神,一种是和理性相关的,一种是比较感性的。中国传统时代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西周。这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对理性和感性总是有各自的追求,它们并不相悖,而是相成。

 

 

  万圣节为什么会火?

 


  实际上,很多舶来的节日在炒作上都是比较容易的,比如万圣节,也不需要全家团圆,也不需要什么不容易达成的条件,大家上街,和朋友聚聚,吃个饭、逛逛街,有心的戴个面具之类的,一般的逛逛也没问题。这样的情况下,商家的炒作和推动,就很容易吸引年轻人一起参与进来。


  记者:万圣节的火热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杨阳:从大背景上来说,现代化的道路上,各种文化日益显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和倾向,有人喜欢传统的节日,也有人喜欢和现代文明一起进来的节日,这都很正常。第二方面,现代节日,特别是舶来的节日,被很多人认可和喜欢,往往也和商业炒作有关。实际上,很多舶来的节日在炒作上都是比较容易的,比如万圣节,也不需要全家团圆,也不需要什么不容易达成的条件,大家上街,和朋友聚聚,吃个饭、逛逛街,有心的戴个面具之类的,一般的逛逛也没问题。这样的情况下,商家的炒作和推动,就很容易吸引年轻人一起参与进来。


  记者:洋节容易被国人接受是否也是一个原因?


  杨阳: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变得越来越宽容,不同价值、不同观念、不同思维、甚至是不同的习俗,都能够被轻松地容纳进来,这其实也是社会在发展和进步的一种表现。就如舶来的各种节日,也没有什么价值上的抵触,也没有什么思维方式上的相悖,大家不讨厌,自然也就接受了。现代生活紧张而有序,人们平时压力很大,为了事业、生活、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诸多问题所困扰,焦虑感很强,也需要有机会寻求内心的平衡,再加上商家炒作,自己本身也不排斥,这样洋节的火热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看淡对“万圣节”的追捧
  • 传统节日不妨多些新元素
  • 如何应对传统节日气氛变淡?
  • 万圣节:合法贩卖“邪恶”的节日
  • “清”字回归是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